中原民谣 归德府

归德府,四野坡池抱重阻。阏伯之墟旧宋州,心为大火占星土。

昔我艺祖龙潜初,授钺此地开炎图。录裳拜野休运启,王气郁郁云扶舆。

真人当天朝万宇,北望帝城天尺五。舟车辐辏川涂交,尽说南京比三辅。

中兴天子膺赤符,又临此地登鸾车。版图一失故地隔,坐使神州沦虏区。

金杏园边春色早,连阡粟麦濉河道。景物依然似昔时,只恨居民戴胡情。

民言我宋潴仁深,况此旧名归德军。于今府号袭前躅,不日中原当自复。

金人无德亡无时,大德日隆天下归。

现代解析

这首《中原民谣 归德府》用通俗的语言讲了一个关于故乡沦陷的悲壮故事,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故乡的辉煌记忆 开头描写归德府(今河南商丘)的地理优势——四周有护城河环绕,是古代阏伯观测火星的地方。这里曾是宋太祖赵匡胤发迹的福地,当年车水马龙,繁华程度堪比都城。"王气郁郁"等描写透露出对宋朝鼎盛时期的怀念。

2. 沦陷的痛苦现实 转折出现在"版图一失"之后:金兵入侵让这片土地易主,虽然春天依然会来,麦田依旧茂盛,但百姓被迫接受异族统治。"戴胡情"(被迫服从金人)三个字道尽屈辱。

3. 人民的反抗信念 最后八句是全诗精华:老百姓始终记得宋朝的仁政("潴仁深"),更因为这里原名"归德军",坚信"归德"二字就是预言——金人缺德必亡,中原终将回归。"不日中原当自复"像一声穿越时空的呐喊。

诗中巧妙运用对比手法:将昔日的"舟车辐辏"与当下的"戴胡情"对比,将永恒的自然景物(金杏园、濉河)与变幻的政治局势对比。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扎根民间的信念——地名成为预言,历史自有公道,这种朴素的正义观让诗歌在悲凉中透出力量。

周麟之

(1118—1164)泰州海陵人,一说江宁人,字茂振。高宗绍兴十五年进士。历官中书舍人、兵部侍郎,兼给事中。绍兴二十九年,充金国哀谢使,言辞详雅,金人为加礼。次年为同知枢密院事。金主背盟,复奉命出使,以主张俟金来南,尽锐奋击,必能成功,辞之。因被劾,责授秘书少监分司南京,筠州居住。有《海陵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