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社会混乱的忧愤之情,以及自己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
首联(前两句)以“鸮音”(猫头鹰的叫声,象征不祥)比喻战乱,质问谁能平息动乱,感叹国家(赤县)在纷乱中逐渐衰败(陆沉)。
颔联(三四句)用“抱薪救火”(抱着柴火去灭火,比喻方法错误)讽刺当权者措施不当,反而加剧危机;“危嬉巢幕”(像燕子在危险的帷幕上筑巢,比喻盲目乐观)批评人们只顾眼前享乐,不顾国家危亡。
颈联(五六句)借用历史典故:战国时赵国因名将廉颇、蔺相如而幸存,南宋时韩世忠、岳飞抗金却因朝廷求和而功败垂成。作者借此暗指当时缺乏力挽狂澜的英雄,或英雄不被重用。
尾联(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自己只是个迂腐书生,空有忧国之心却无力补救,只能像杞人忧天一样徒然流泪,充满自责与悲凉。
全诗核心:通过比喻和典故,痛心疾首地揭露国家危机,批判统治者无能、民众麻木,同时表达知识分子在乱世中的无力感。语言凝练,情感沉痛,展现了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