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正直刚毅的御史(古代监察官员)形象,歌颂他不畏权贵、秉公执法的品格。
前两句用老柏树和獬豸(传说中能辨是非的神兽)作比喻,形容这位御史像寒冬中依然挺拔的柏树,戴着象征正义的獬豸冠,展现出清正刚强的气质。接着说他记录王法、整顿朝纲的日常工作,继承了古代御史"埋轮"(典故指拦车直谏)的优良传统。
五六句具体写他的工作:用白色奏章严厉弹劾不法权贵,用黑色公文袋密封的谏言曾被皇帝留在宫中重视。最后两句说长安城的权贵们都害怕他,因为他就像历史上有名的御史一样,骑着青白色骏马(骢马是御史的标志)巡查时,贪官污吏都会闻风躲避。
全诗通过柏树、神兽、奏章等具体意象,塑造了一个铁面无私的监察官形象。最打动人的是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及世代相传的正义精神。就像现代社会中,我们同样需要这样坚持原则、敢于和不法行为斗争的人。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