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花腴 和梦窗

燕归听笛,记往时堂前,王谢衣冠。
三月莺花,一城梅雨,寻芳策马偏难。
绮怀彊宽。
倚小楼、罗袖风前。
指云山、一角清凉,断桥流水酿春寒。
时节到今难说,早青溪瘦柳,换了歌蝉。
簪菊篱边。
栖香楼外,愁心待写涛笺。
恨无画船。
载小红、烟月婵娟。
问么蟾、不少忧思,倚栏谁共看。

现代解析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时光流转中的物是人非之感,通过今昔对比展现淡淡的哀愁。全词可分为三个层次:

上片("燕归听笛"至"酿春寒")用王谢堂前燕的典故开篇,暗示昔日繁华。三月莺飞草长、满城梅雨的江南春景本该适合踏青,但词人却感到"寻芳策马偏难",透露出心事重重。在小楼迎风而立时,遥望云山与断桥流水,连春光都带着寒意——这里用景物反衬内心的孤寂。

中片("时节到今难说"至"待写涛笺")时间跳转到夏季。原本春水潺潺的青溪畔,柳树已变得稀疏,蝉鸣替代了春莺。词人想学陶渊明采菊东篱,或在楼台静享花香,却发现满腹愁绪只能倾注于信笺。季节更替在此成为人生际遇的隐喻。

下片("恨无画船"至结尾)直抒胸臆。词人遗憾没有小船载着歌女同赏月色,只能独自问月亮:谁陪我共担这忧愁?结尾的"么蟾"(小月亮)与开篇的"燕归"形成时空闭环,强化了无人相伴的孤独感。

全词妙在将季节变迁与心境变化交织:春寒中的怅惘、夏蝉里的孤寂、秋月下的清冷,最终都化作倚栏时的幽幽一问。语言看似清丽婉转,实则每个意象都在为"物是人非"的主题服务,如同用细笔勾勒的江南水墨,留白处尽是欲说还休的愁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