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阳汉循吏故闻熹长韩仁铭
闻熹邑长范史遗,荒榛断垄霾残碑。按出虎朝掘土得,为矼为碍吁可悲。
经国以礼刑罚省,想见政肃风清时。迁槐里令辟书阻,不幸短命同吁嚱。
校尉牒下丞与尹,竖石坟道旌所司。汉人质朴摈文饰,列传所阙名仍垂。
摩挲文字感时代,如我作吏颜忸怩。方今吏局愈败坏,五蠹六虱织人儿。
催科踊跃盗党获,黉校修葺城垣随。但无龃龉皆尤异,长官夸美无余词。
兴利革弊数大政,彼及民事咸缺亏。吾闻循吏政浑穆,事如无事为无为。
春风韶煦物不觉,句出萌达皆转移。龚黄仇卫人代远,姓氏寥落如娥羲。
润饰吏事湛经术,从政令亦远时宜。汉家取士不拘格,牧羊牧豕执戟枝。
韩君昔丁熹平世,党锢幸不遭诋訾。缓民急吏政本得,治谱千载无纷歧。
司隶校尉亦长者,风劝良吏屏阿私。循吏少,民阜熙。
循吏多,民怨咨。吏书上考作郡去,黄金白银胡累累。
道旁碑石述惠政,姓氏不复居人知。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一块汉代残碑,讲述了一位叫韩仁的古代清官故事,同时讽刺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历史故事部分
诗人偶然发现一块埋在荒草中的残碑,记载了东汉闻熹县(今河南荥阳)县长韩仁的事迹。这位官员用礼教而非严刑治理地方,政风清明。本该升官却不幸早逝,上级特意立碑表彰他。诗人感慨汉代官员务实不搞形式主义,虽然正史没记载韩仁,但他的美名通过石碑流传下来。
2. 古今对比的讽刺
诗人笔锋一转,批评当下官场乱象:现在的官员热衷表面政绩(抓盗贼、修城墙、建学校),只要不惹事就被评为优秀。他们忽略民生实事,却擅长往自己脸上贴金。那些吹嘘政绩的纪念碑,最终连名字都没人记得。
3. 为官之道的思考
诗人提出真正的清官应该像春风化雨般自然惠民("春风韶煦物不觉"),不搞形式主义。汉代选拔官员不拘一格(牧羊人、养猪人都可能当官),韩仁在党锢之乱中能保持清廉很不容易。结尾尖锐指出:清官多的时代百姓幸福,而如今所谓"优秀官员"升官后,却只忙着搜刮金银。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 用一块残碑串联古今,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批判性
- 对比手法强烈:汉代清官vs当下贪官,永恒石碑vs虚假政绩碑
- 语言生动形象:用"五蠹六虱"比喻害民官吏,"春风韶煦"形容理想治理
- 最后两句堪称警句,直接揭露"优秀官员"实为贪官的本质
本质上,这是首借古讽今的官场批判诗,提醒人们:真正的政绩不在石碑上的漂亮话,而在百姓心里的真实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