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祖杀功臣

明祖诛功臣,大半在晚年。当时太孙立,质性仁且贤。

终恐非英武,操纵失其权。功臣皆百战,怏怏少主前。

乾纲一不振,祸种将蔓延。不如施辣手,因事诛之便。

嗟尔诸功臣,几人得生全。祗防异姓反,同姓无株连。

岂知建文立,大难发幽燕。骨肉相残杀,燕子飞上天。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讲的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的历史故事,用简单直白的语言揭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

诗的前半部分说朱元璋晚年杀功臣,其实是为了给孙子朱允炆铺路。他担心性格仁慈的孙子镇不住那些战功赫赫的老将,怕这些功臣将来会欺负新皇帝,所以干脆先下手为强。这里用"乾纲一不振"(皇权威严一旦松动)来形容新皇帝可能面临的困境,用"祸种将蔓延"暗示功臣可能带来的威胁。

中间部分直接点出朱元璋的算计:与其留着这些异姓功臣造反,不如趁早除掉。但诗人用"嗟尔"(可叹啊)表达了对功臣们的同情,说他们没几个能活下来。特别讽刺的是,朱元璋只防着外姓人造反,却没想到最后祸起萧墙——自家亲儿子燕王朱棣(后来的永乐皇帝)起兵造反,把建文帝赶下了台。

最后三句最精彩:朱元璋防来防去,结果亲叔叔和亲侄子打起来了(骨肉相残杀),而"燕子飞上天"既指燕王朱棣造反成功(燕子代指燕王),又用燕子高飞的画面暗示权力更替的结局。整首诗像在说:皇帝机关算尽,反而酿成了更大的家庭悲剧,权力斗争从来不分亲疏远近。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