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黄淮交汇粮艘竞渡感而有作
黄河如山挟沙走,清淮雪浪殷雷吼。
白日风雨斗两龙,涛声五月清河口。
小舟飘忽若凫鹜,大船嵬㞦如山岳。
若鸦衔尾车接轴,北人腾笑南人哭。
突然一掷如破竹,粟米流脂膏鱼腹。
洪湖之水高于镇,淮堂铜柱剥落无。
灵光山河七十二流注,何汪洋,石塘二百里,域水以为殃。
风狂雨骤向昏黑,欲上不上船头裂,欲退不退船尾折。
千夫力尽指流血,一唱督护心断绝。
吾闻平江伯,经始资良策。
孤悬三千里,引漕济军国。
往者湖决十三堡,千里淮扬急如扫。
借黄济运非良图,广川往往遵长途。
海上巨鱼作人立,飓风骇浪迷方隅。
仓卒可一不可再,策非万全良可虞。
忆昔圣祖与神宗,翠华巡幸车书同。
赞牲沈璧礼数崇,敬天勤民亮天工。
天开引河辟洪濛,汴泗交流泾渭通。
浊河清济贯当中,万艘徐引洪涛风。
冯夷河伯来效忠,丰碑大书留禹功。
佐者靳张数钜公,蒸尝百世铭鼎钟。
河清作颂声摩空,千秋万岁歌年丰。
白日风雨斗两龙,涛声五月清河口。
小舟飘忽若凫鹜,大船嵬㞦如山岳。
若鸦衔尾车接轴,北人腾笑南人哭。
突然一掷如破竹,粟米流脂膏鱼腹。
洪湖之水高于镇,淮堂铜柱剥落无。
灵光山河七十二流注,何汪洋,石塘二百里,域水以为殃。
风狂雨骤向昏黑,欲上不上船头裂,欲退不退船尾折。
千夫力尽指流血,一唱督护心断绝。
吾闻平江伯,经始资良策。
孤悬三千里,引漕济军国。
往者湖决十三堡,千里淮扬急如扫。
借黄济运非良图,广川往往遵长途。
海上巨鱼作人立,飓风骇浪迷方隅。
仓卒可一不可再,策非万全良可虞。
忆昔圣祖与神宗,翠华巡幸车书同。
赞牲沈璧礼数崇,敬天勤民亮天工。
天开引河辟洪濛,汴泗交流泾渭通。
浊河清济贯当中,万艘徐引洪涛风。
冯夷河伯来效忠,丰碑大书留禹功。
佐者靳张数钜公,蒸尝百世铭鼎钟。
河清作颂声摩空,千秋万岁歌年丰。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与淮河交汇处惊心动魄的航运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对比,展现了古代漕运的艰险与劳动人民的苦难。
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惊险的航运场面(开头到"南人哭")
用夸张比喻描写两河交汇的狂暴景象:黄河像挟带沙石的巨山奔涌,清淮河则如雷鸣般咆哮。五月的河口,浪涛如同两条巨龙在风雨中搏斗。小船像野鸭般飘摇,大船则如山峰般巍峨。船队像乌鸦衔尾、车轴相连般密集,北方人笑着看热闹,南方人却在哭泣——暗示漕运劳工多是南方人。
2. 灾难性后果("突然一掷"到"心断绝")
笔锋突转描写船难:粮船像竹竿般突然断裂,粮食沉入鱼腹。洪水淹没城镇,铜柱碑文剥落。七十二条支流汇成的汪洋,在二百里石塘区酿成灾祸。风雨中船只进退两难,船头船尾开裂,纤夫们手指流血,听到督护的号子声更感绝望。
3. 历史反思("吾闻平江伯"到"良可虞")
借平江伯(明代治水名臣)的典故,批评"借黄河水辅助漕运"的短视政策。指出这种冒险做法就像海上遭遇人立而起的巨鱼、迷失方向的飓风,只能应急不可常用。
4. 理想治水愿景("忆昔圣祖"到结尾)
通过回忆康熙(圣祖)、万历(神宗)皇帝巡视河工的盛况,描绘理想中的治水图景:开凿引河让汴河泗水相通,浊黄河与清淮河泾渭分明,万艘漕船安稳航行。赞美靳辅、张鹏翮等治水名臣的功绩被刻在丰碑上,期待"河清海晏"的太平盛世。
诗的核心魅力在于:
- 电影般的动态画面感,如"斗两龙""若凫鹜"等比喻让人身临其境
- 强烈的阶级对比:北人笑看/南人哭,督护号令/纤夫流血
- 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治水能臣的真诚礼赞
- 用河流的狂暴隐喻社会动荡,用"河清海晏"寄托对太平的向往
这不仅是写景诗,更是融合了民生疾苦、水利工程、政治批判的史诗级作品,堪称古代版的"黄河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