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 登北京西山香炉峰
万缕垂杨,十里蝉声,禾黍满畴。
向深林石径,轻舒倦足,悬崖亭畔,漫豁吟眸。
挺拔青峰,巍峨翠嶂,底事人呼鬼见愁。
尘嚣在,便登临啸傲,可得忘忧。
悠悠、千载神游。
叹历代遗踪枉自留。
望中山旧宅,浑无紫气,雪芹故里,不是红楼。
远眺长城,近观古寺,鼙鼓梵钟一例休。
重阳近,趁云开天朗,纵览幽州。
向深林石径,轻舒倦足,悬崖亭畔,漫豁吟眸。
挺拔青峰,巍峨翠嶂,底事人呼鬼见愁。
尘嚣在,便登临啸傲,可得忘忧。
悠悠、千载神游。
叹历代遗踪枉自留。
望中山旧宅,浑无紫气,雪芹故里,不是红楼。
远眺长城,近观古寺,鼙鼓梵钟一例休。
重阳近,趁云开天朗,纵览幽州。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沁园春·登北京西山香炉峰》是一首充满画面感和历史感慨的登高抒怀之作,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它的魅力:
1. 动静结合的山水画卷 开篇就用"万缕垂杨""十里蝉声"勾勒出夏日西山的鲜活景象——杨柳像绿色帘幕般垂下,蝉鸣声绵延不绝,田野里庄稼茂盛。作者漫步在石径、悬崖亭台时,用"轻舒倦足""漫豁吟眸"这样生动的动作描写,让读者仿佛跟着他一起放松脚步、舒展视野。最有趣的是"鬼见愁"这个当地俗称的山峰,被作者用"挺拔""巍峨"重新诠释,瞬间化俗为雅。
2. 穿越时空的历史沉思 站在高处,作者的思绪从眼前景物延伸到千年历史。提到"中山旧宅"(可能指孙中山遗迹)和曹雪芹故居时,用"浑无紫气""不是红楼"的巧妙对比,暗示历史遗迹已难现当年风采。将长城烽火与古寺钟声并列为"一例休",更是把战争与宗教都看作历史长河中的过眼云烟,有种超然的沧桑感。
3. 豁达通透的人生态度 面对尘世喧嚣,作者认为登高长啸可以"忘忧";看到历史兴衰,他用"悠悠""枉自留"表现出淡然。结尾"重阳近"点明时令,趁着秋高气爽"纵览幽州(北京古称)",既有传统文人登高的雅趣,又透露出放下执念、活在当下的智慧。全词在开阔的景色与深邃的思考间自如切换,最终回归到对眼前美景的珍视,给人以精神上的畅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