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二首 其二

溪户无人谷(一作百)鸟飞,石桥横木挂禅衣。
看云日暮倚松立,野水乱鸣僧未归。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古寺的静谧画面,充满禅意和自然之美。

溪边的小屋空无一人,只有鸟儿在山谷中自由飞翔。一座简陋的木桥横跨溪水,上面随意挂着僧人脱下的禅衣。傍晚时分,诗人倚靠松树静静凝望云卷云舒,耳边是溪水潺潺的声响,却迟迟不见僧人归来。

全诗通过"空屋"、"飞鸟"、"木桥"、"禅衣"、"暮云"、"松树"、"野水"等意象,营造出一个远离尘嚣的世外之境。最妙的是结尾"僧未归"三个字,既点出了题目"寻僧"的主题,又给读者留下无限遐想空间:僧人去哪了?为何不归?这种留白的手法让整首诗余韵悠长。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情感,而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白描,让读者自己感受那种超然物外的闲适和淡泊,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含蓄蕴藉"的典型表现。

赵嘏

赵嘏(约806年——约853年),字承佑,楚州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唐代诗人。约生于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年轻时四处游历, 大和七年预省试进士下第, 留寓长安多年, 出入豪门以干功名, 其间似曾远去岭表当了几年幕府。 后回江东, 家于润州(今镇江)。会昌四年进士及第,一年后东归。 会昌末或大中初复往长安, 入仕为渭南尉。 约宣宗大中六、七年(852年、853年)卒于任上。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