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孤独旅人的心境和沿途所见,语言简单却情感深沉。
前四句写旅途的孤寂漫长。"孤征"直接点出独自赶路的孤独,"悲路长"道出行程的艰辛。"二旬"(二十天)已过,但"三千"里路依然望不到头,用数字对比突出旅程的遥遥无期。
中间两句通过景物描写时间流逝。杂草混杂着新旧颜色,岩石上积着经年不化的霜,这两个细节既写出自然景观,也暗喻旅人常年漂泊、历经寒暑的沧桑。
最后两句突然转向温情回忆。诗人想起中山旧友,举起酒杯遥寄思念。"莫相忘"三个字特别打动人心,在孤独旅程中,唯有对老友的牵挂能带来慰藉。
全诗妙在将孤独、疲惫、思乡这些常见情绪,用"杂草""岩霜"等具体意象自然呈现,最后又用"举酒"这个动作把情感落到实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路上,都可能有这种"向前走很累,回头看又很远"的时刻,而诗人用最朴实的语言,替我们说出了这种复杂感受。
孔稚圭
孔稚圭(447~501),南朝齐骈文家。一作孔圭,字德璋,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刘宋时,曾任尚书殿中郎。齐武帝永明年间,任御史中丞。齐明帝建武初年,上书建议北征。东昏侯永元元年(499),迁太子詹事。死后追赠金紫光禄大夫。孔稚圭文享盛名,曾和江淹同在萧道成幕中“对掌辞笔”。豫章王萧嶷死后,他的儿子请沈约和孔稚圭写作碑文,可见他在上层社会中的地位。史称他“不乐世务,居宅盛营山水”。“门庭之内,草莱不剪”。但他对皇帝所不喜欢的人也从不稍假宽容,其弹章劾表,著称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