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岩遗迹

阳公旧隐尚依然,郁郁松筠锁翠烟。
一世辛勤躬笔墨,只缘种玉不逢年。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境遇,表达了对怀才不遇的感慨。

前两句写景:阳公(隐士)曾经隐居的地方依然如故,青翠的松竹像锁链般环绕着山间雾气。这里用"锁翠烟"的生动比喻,让人仿佛看到绿树与雾气交织的隐居环境。

后两句抒情:这位隐士一生勤勉写作(躬笔墨),却像种下美玉却等不到收获季节(种玉不逢年),暗指空有才华却生不逢时。"种玉"用典很妙,既指真正的种玉传说,又比喻培育才华却无人赏识。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永恒的自然美景与短暂的人生际遇形成反差,突出人才被埋没的无奈。语言看似平淡,但"锁""种玉"等用词精准传神,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隐士清幽的生活环境和内心的遗憾。

胡榘

胡榘(1164-1224),江西庐陵人,宋抗金名臣胡铨之孙。淳熙十四年(1187),24岁的胡榘以监庆元比较务摄任(暂代)象山县令,监比较务是州衙监管各县酒务(当时酒类属国家专买)的职事官员。淳熙十五年,李孟传就任象山令,胡榘去职。可就在十四年秋,胡榘到象邑之西山(西谷)赏丹桂,赞叹之余,引发诗兴,写了一首《咏丹桂》,在宽阔的联想和想像中,浓墨重彩地渲染了丹桂的风采。“象山县令诗咏象山花”成了一时传闻,此诗也不胫而走,被广泛传抄。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