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日海滨山城的壮丽画卷,充满家国情怀的豪迈气概。
开篇用"春城东去"点明地点季节,海雾渐稀的清晨,山脚下炊烟袅袅与青翠山色相映成趣。山脚耸立着军事重镇的高楼,清晨军营的号角声划破晴空,展现出边城特有的英武气息。
中间两联最显功力:仰望山顶仿佛能触摸到天上的云彩(三台指星宿),远眺江河奔流却只有一只飞鸟掠过,用夸张的对比手法突显山川的壮阔。最后将视线投向苍茫远方,借"吴钩"(宝剑)和星辰交辉的意象,抒发对英明君王的期待与报效国家的壮志。
全诗巧妙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气象,从炊烟缭绕的宁静,到辕门号角的激昂,再到宝剑映星的豪情,层层递进,在山水诗中注入热血男儿的家国情怀。特别是"百里江声一鸟飞"的描写,既夸张又真实,让读者瞬间感受到天地之浩大与生命之灵动。
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即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初八),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登州人,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明代著名抗倭将领、军事家。官至左都督、太子太保加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