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战乱年代百姓流离失所的悲惨画面,字里行间充满对战争的控诉和对百姓的同情。
前两句写行军路上的艰难:石头台阶弯弯曲曲,战马都走得吃力,军队带着各种通行证和避兵符进山。这里暗示当时社会动荡,到处都在打仗。
中间四句是诗人最痛心的感慨: - "杀人敢恕民非盗":官兵随意杀害百姓,还狡辩说这些百姓不是盗贼就该杀吗? - "报国真愁将不儒":所谓报效国家的将领们毫无文人该有的仁义道德。 - "豺虎纵横随地有":凶残的官兵像豺狼虎豹一样到处横行。 - "貂蝉恩宠愧心无":那些受朝廷重用的官员,心里根本没有愧疚。
最后两句写实景:荒凉的驿站路上匆匆经过,只见焦黑的土地连着乌云,下面埋着无数枯骨。这个画面震撼人心,把战争的残酷直接展现在读者眼前。
整首诗像一部纪实短片,先拍行军路途,再特写官兵暴行,最后用"焦土枯骨"的大场景收尾。诗人没有直接喊口号,但每个画面都在质问:这样的战争到底是为了什么?百姓的命就这么不值钱吗?这种用具体场景说话的方式,比直接骂人更有力量。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