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岩

连峰积古铁,芳草戴层巅。
岩洞入窈窕,阶磴上寅缘。
回飙荡林气,石窦分暗烟。
绝顶见长江,山翠苍苍然。
伊人去我久,千载有遗筌。
廓若四壁居,或坐列几筵。
谁无堂宇谋,终愁风雨穿。
人事岂不足,所胜曷以天。
何当卜于兹,养此龟鹤年。
聊为汗漫游,托之逍遥篇。

现代解析

这首《逍遥岩》描绘了一处远离尘嚣的隐逸之地,通过山水景致表达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写景(前八句)
诗人用生动的画面感带我们游览逍遥岩:连绵的山峰像生锈的古铁,野草覆盖山顶。幽深的岩洞和蜿蜒的石阶引导人向上攀登,山风扫过树林,石缝中飘出薄雾。站在山顶远眺长江,满眼都是苍翠的山色。这里用"古铁""暗烟"等意象营造出古朴神秘的氛围,而"长江""山翠"又突然开阔,形成视觉冲击。

第二部分怀古(中间六句)
诗人联想到古代隐士曾在此留下的痕迹("遗筌"指捕鱼工具,代指隐士生活)。岩洞像天然的四壁房屋,石台仿佛待客的桌椅。但诗人提出思考:谁不想住豪华宅院呢?可人造房屋终究会被风雨侵蚀。这里用对比手法,暗示自然比人造之物更永恒。

第三部分抒怀(最后四句)
诗人直抒胸臆:与其追求世俗功名,不如顺应自然。他渴望在此隐居,像龟鹤一样长寿,把这次漫游写成"逍遥篇"。最后点题——"逍遥"不仅是身体的自在,更是心灵的解脱。

全诗妙在三个结合:
1. 动静结合:铁锈般的静山与飘荡的烟雾、山风形成对比
2. 虚实相生:眼前实景与对古人隐士的联想交织
3. 哲理自然:通过普通登山经历,引出对人生选择的思考

诗人用通俗意象(铁锈、野草、石洞)构建出深邃意境,告诉读者:真正的逍遥不在豪华居所,而在与自然合一的简单生活中。这种思想对现代人摆脱焦虑、寻找心灵归宿仍有启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