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亨仲作亭西山颜曰可友以书求诗为赋一首

君不见子猷嗜好与俗殊,种竹不可一日无。
又不见太白清狂世绝伦,举杯邀月独相亲。
风流二子去已远,尘埃那复闻高人。
郑侯未遇身更閒,躬耕自乐岩谷间。
开亭容膝日寄傲,坐对嶕峣崒嵂之西山。
西山苍翠如堆玉,松奏笙竽云作屋。
澄鲜爽气日夕佳,不学时情易翻覆。
田文唾面嗔小儿。翟公署门良可嗤。
悠悠权利悲一时,乐哉此友谁能知。
郑侯与我论心久,年少相从今白首。
对山勿著绝交书,要须著我成三友。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对朋友郑亨仲新建亭子的赞美,以及借机抒发自己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名利的鄙视。

全诗可以分成三部分:

1. 先用两个历史名人开篇: - 王徽之(子猷)爱竹成痴,一天都离不开竹子 - 李白(太白)狂放不羁,喜欢独自举杯邀明月 这两个例子都是为了说明真正的高人都有不同寻常的爱好和品格。

2. 接着夸赞朋友郑亨仲: - 虽然还没当大官(未遇),但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 - 新建的小亭子正对着美丽的西山风景 - 西山的松涛像音乐,云彩像屋顶,空气清新 - 朋友不像世俗之人那样反复无常、追逐名利 这里用"田文唾面"(战国孟尝君被羞辱)、"翟公署门"(汉代翟公得势失势时门客不同态度)两个典故,讽刺势利小人。

3. 最后表达真挚友情: - 诗人与郑亨仲是多年至交,从年轻到白头 - 开玩笑说:对着青山不用写绝交信(反用典故),应该加上我成为"三友" 这个结尾很幽默,把青山拟人化,说要和青山、郑亨仲三人做朋友。

全诗亮点: - 用历史名人衬托朋友的高洁 - 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生动形象 - 巧妙运用典故讽刺世俗 - 结尾幽默温馨,展现真挚友情 - 表达了不慕名利、亲近自然的生活态度

诗人通过赞美朋友的亭子,实际上是在歌颂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展现了朋友之间深厚的感情。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