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简单直白的语言,道出了古代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不公。
前两句"积丝方满寸,累尺渐成端"描写农民劳动的辛苦:蚕丝要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织成布匹,就像农民要一点一滴地劳作才能有收成。这里的"丝"不仅是实指蚕丝,更象征着农民的血汗。
后两句"持入公门里,何人著眼看"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农民辛辛苦苦织好的布匹送到官府衙门,却根本没人正眼瞧一眼。这揭露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底层百姓的辛勤劳动,在上位者眼中根本不值一提。
全诗短短20个字,却包含了三层对比: 1. 农民劳动的漫长过程(积丝累尺)与官府的无视(不看一眼)形成对比 2. 农民的心血(满寸、成端)与官府的冷漠形成对比 3. 农民对劳动成果的珍视(持入)与官府的轻视形成对比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最深刻的社会现实。就像现代人辛苦工作却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一样,这种跨越时空的共鸣,正是它能打动人心的地方。
龚诩
龚诩(1381~1469)明代学者。一名翊,字大章,号纯庵,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建文时为金川门卒,燕兵至,恸哭遁归,隐居授徒,后周忱巡抚江南,两荐为学官,坚辞,有《野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