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
朝来花底坐,微香染清醉。
清醉犹未已,冷然成佳寐。
瞥见四围山,万仞真拔地。
玲珑万窍空,苔文缀深翠。
山径响石渠,珠泉自天坠。
澹月来山腰,流波湛寒泪。
途逢一高僧,邀我岩中寺。
坐我白石床,语语天外事。
谭锋尚未终,惊鹤一声至。
依然花下人,清香来扑鼻。
清醉犹未已,冷然成佳寐。
瞥见四围山,万仞真拔地。
玲珑万窍空,苔文缀深翠。
山径响石渠,珠泉自天坠。
澹月来山腰,流波湛寒泪。
途逢一高僧,邀我岩中寺。
坐我白石床,语语天外事。
谭锋尚未终,惊鹤一声至。
依然花下人,清香来扑鼻。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在梅花树下小憩时的奇妙经历,充满了自然之美和禅意。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的闲适:诗人清晨坐在梅花树下,淡淡花香让人微醺。这种半醉半醒的状态还没结束,就舒服地睡着了。这里用"清醉"形容花香带来的愉悦感,比喝醉更清新自然。
2. 梦境般的山景:梦中突然看见四周高山拔地而起("万仞"形容山极高)。山石布满孔洞显得玲珑剔透,青苔在石缝间形成深绿色的纹路。这里用"苔文缀深翠"这样细腻的描写,让石头也有了生命力。
3. 生动的自然声响:山间小路旁的石渠哗哗作响,山泉像珍珠般从高处坠落。月亮悄悄爬到山腰,月光下的溪水像含着寒意的眼泪。这里"珠泉自天坠"的比喻特别形象,把普通山泉写得珍贵灵动。
4. 偶遇高僧的禅意:路上遇到一位高僧,邀请诗人去山寺做客。坐在白石床上谈论超脱尘世的话题,正说到精彩处,突然被鹤鸣惊醒。这个转折很有意思,把玄妙的谈佛论道突然拉回现实。
5. 首尾呼应的余韵:醒来发现自己还在梅花树下,花香依然扑面而来。这个结尾让整个经历似真似幻,留下回味空间。
全诗最妙处在于把真实的花香与虚幻的山水、禅谈完美融合,展现了中国人"庄周梦蝶"式的哲学趣味。语言清新自然,像"清香来扑鼻"这样简单的句子,反而最让人感受到梅花的生命力。诗中高耸的山、坠落的泉、鸣叫的鹤,都是传统文人喜爱的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超脱尘世的山水禅意图。
袁中道
(1570—1623)明荆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随兄宦游京师,交四方名士。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与兄袁宗道、袁宏道并称三袁,为“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