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其一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
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
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
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于南宋灭亡后,作者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亡国之痛。

上片写眼前元宵节的冷清景象:
开篇描绘雨后初晴的美景(璧月、黛云),但马上反问"这美好春景为谁而存在?"暗示江山易主的悲凉。接着回忆从前元宵节的热闹(禁苑赏花、湖堤踏青),但如今一切都变了。街上不再有车马扬尘的热闹,花灯也不再照亮夜空,作者甚至不愿出门游玩。更痛苦的是,如今实行宵禁(断烟禁夜),整个城市笼罩在愁云惨雾中。

下片通过对比抒发亡国之痛:
先回忆北宋宣和年间的繁华和南宋初建时的景象,指出风景依旧但物是人非。接着用三个典故:藏书散失(缃帙流离)、流落民间的皇后(风鬟三五)、自己只能写词抒怀,表现文化遭劫、皇室飘零、文人痛苦的现状。最后聚焦当下:江南已沦陷,自己像杜甫一样在战乱中与家人离散(鄜州今夜典故),这种痛苦无人理解。只能独自对着残灯,听着外面热闹的社鼓声,彻夜难眠。

全词最动人的是对比手法:
- 今昔对比:从前热闹 vs 如今冷清
- 乐景写哀:用美景反衬哀情
- 动静对比:外界社鼓喧天 vs 室内孤灯难眠
通过这些对比,把亡国之痛表现得格外深刻。最后"满村社鼓"的热闹,反而更凸显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痛苦,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