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范信中
将军山林士,本无轩冕意。
乘流亦悠悠,得坎便止止。
平生剧孟徒,作诗建安似。
曹刘或争先,沈谢何足拟。
人穷语益工,天或相夫子。
念君绿发初,四海一身耳。
要见元鲁山,万里立自致。
许君窥藩篱,竟以身后委。
翩然复蹑蹻,便非昔隐几。
功名颇见迫,终欲老云水。
岂料小卜筑,一溪城市里。
从兹傥来物,不足置愠喜。
用寻巢许游,无愧汝颍士。
我有𥝧稏田,君多樱笋美。
杖屦日往来,风流岂不伟。
乘流亦悠悠,得坎便止止。
平生剧孟徒,作诗建安似。
曹刘或争先,沈谢何足拟。
人穷语益工,天或相夫子。
念君绿发初,四海一身耳。
要见元鲁山,万里立自致。
许君窥藩篱,竟以身后委。
翩然复蹑蹻,便非昔隐几。
功名颇见迫,终欲老云水。
岂料小卜筑,一溪城市里。
从兹傥来物,不足置愠喜。
用寻巢许游,无愧汝颍士。
我有𥝧稏田,君多樱笋美。
杖屦日往来,风流岂不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淡泊名利、追求自由的隐士形象,语言平实却充满人生智慧。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1. 人物志趣 开篇用"将军山林士"点明主人公身份——表面是武将,实则是向往山林的隐士。他像溪水般随遇而安("得坎便止止"),写诗有建安风骨,却不在意与曹植、刘桢这些名家比较。这里用"剧孟"(汉代侠士)的典故,暗示主人公重义轻利的品格。
2. 人生选择 诗中展现了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年轻时立志效仿元德秀(唐代清官)建立功业,中年后却选择"老云水"的隐居生活。最有趣的是,他最终在城郊溪边("一溪城市里")找到平衡——既不离尘世太远,又能保持精神自由。这种"半隐"状态,比完全避世更显智慧。
3. 生活哲学 结尾处"杖屦日往来"的日常场景,透露出知足常乐的人生态度。诗人用"樱笋美""𥝧稏田"这些朴素意象,说明真正的风流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心灵的自由。最后"无愧汝颍士"的结语,呼应开篇,形成圆满回环。
全诗最打动人的是那种"入世中出世"的生活态度:不必刻意远离红尘,只要内心超脱,在寻常巷陌也能活出隐士风骨。这种思想对现代人如何在繁忙生活中保持精神独立,仍有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