鶺鴒颂
恣卷舒兮。连枝同荣,吐绿含英,曜春初兮。
蓐收御节,寒露微结,气清虚兮。桂宫兰殿,唯所息宴,
栖雍渠兮。行摇飞鸣,急难有情,情有馀兮。
顾惟德凉,夙夜兢惶,惭化疏兮。上之所教,下之所效,
实在予兮。天伦之性,鲁卫分政,亲贤居兮。
爰游爰处,爰笑爰语,巡庭除兮。观此翔禽,以悦我心,
良史书兮。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鶺鴒颂》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作品,借描写一种叫“鶺鴒”(一种小鸟,象征兄弟友爱)的鸟来抒发对兄弟亲情的珍视,同时暗含治国理政的思考。全诗语言优美,画面感强,情感真挚。我们可以分几个部分来理解:
1. 开篇写景:奇树与小鸟的生机勃勃 诗的开头描绘了一幅宫廷园林的画卷:高大的树木青翠茂盛,环绕着宫室。这些树木不畏霜雪,自由舒展枝叶(“冒霜停雪,恣卷舒兮”),树枝上绿叶与花朵交相辉映,照亮了初春。这里用树木的坚韧繁茂,暗喻皇室家族的兴旺,也展现出一派祥和自然的氛围。
2. 小鸟的象征:兄弟情深与互助 诗中提到的“雍渠”(即鶺鴒鸟)是核心意象。这种鸟的特点是“行摇飞鸣,急难有情”——它们平时跳跃飞翔,遇到困难时会互相呼唤救助。古人常用鶺鴒比喻兄弟互助,唐玄宗借此表达对兄弟亲情的珍视。他写道,自己在华丽的宫殿中休息时,看到这些小鸟,内心被它们的温情打动(“观此翔禽,以悦我心”)。
3. 帝王的反思:亲情与治国的平衡 后半段笔锋一转,唐玄宗以谦虚的口吻自我反省:“顾惟德凉”(觉得自己德行不足),日夜谨慎治国,担心教化不够。他强调“上之所教,下之所效”(上位者的言行会影响百姓),认为治国需要像兄弟相处一样,既亲近贤能(“亲贤居兮”),又保持和谐(“爰笑爰语”)。最后提到“良史书兮”,希望自己的行为能被史官记载,体现明君风范。
诗歌的魅力所在 - 借物抒情:通过小鸟的互助,巧妙表达对亲情的重视,比直接说教更生动。 - 双重主题:既是兄弟情深的颂歌,也隐含帝王对治国之道的思考——亲情与政事的平衡。 - 语言清新:用“吐绿含英”“行摇飞鸣”等动态描写,让画面鲜活,读来朗朗上口。
总结:唐玄宗以小鸟为纽带,将自然景物、家庭伦理和政治理想融为一体,既展现了对兄弟和睦的向往,也传递了“以德化民”的治国理念。诗中温暖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至今仍能打动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