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及注释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乡关:家乡,故乡。
埋骨何须桑梓(zǐ)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孩儿立下志向走出家乡,学习不取得成就绝不回来。
死后何必将尸骨埋葬在故乡的土地,祖国到处都是秀丽的山河,可以作为安息的地方。
注释
乡关:家乡,故乡
桑梓:家乡,故乡。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周围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青山:象征祖国的山河秀丽。
创作背景
1910年秋天,毛泽东离开家乡韶山,走向外面更广阔的世界。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怀着激动心情,临行前他写下这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帐簿里,以作告别。
赏析
日本明治维新前夕,诗僧月性在离乡东游前写了两首自述其志向的题壁诗《锵东游题壁二首》。后来被西乡隆盛读到了,他认为其中第二首诗的内容符合自己的抱负,便稍作修改后存留着自勉。清朝末年,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国将不国、 民不聊生。日本明治维新运动的成功成为中国有志青年效法的榜样,西乡隆盛的著名事迹也流传到了中国。
由此可以推断:在这种条件下,少年毛泽东或者是从书籍报刊上,或者是直接从留学东洋的教师那里,读到了西乡隆盛版本的这首述志诗。之后,他坚持要离家前往湘乡接受更加高等的教育,开拓更为广阔的天地。这与固执守旧的父亲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形势下,他改动了这首诗的几个字,而后呈给父亲。
首诗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从中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这是一首典型的言志诗。
起首两句所表述的诗意,思想鲜明、气势雄伟、铿锵有力。“立志出乡关'’的毛泽东,用“学不成名誓不还”的绝唱,表明了他求学的坚决、志向的高远。
后两句将上述诗意向更深的意境进行挖掘,动用先否定、后肯定的手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死后尸骨何必非要归故里,人生行至何地自有青山随的诗意。从诗句中,自然而然地发出寓意深远的感叹,从而受到启迪。
全诗通俗易懂,平仄押韵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巧借古今中外经典词句,变为自己明志之诗句,简洁而不简单,通俗不失大雅,是毛泽东心态、 志向的真实流露。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 倔强、 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年轻人离家奋斗的豪情壮志,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志在四方,不留退路"。
前两句"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直白有力: - 开篇就点明这是年轻人对父亲的郑重承诺 - "出乡关"不仅是离开家乡,更是突破舒适圈的象征 - "誓不还"三个字斩钉截铁,展现了破釜沉舟的决心
后两句"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升华了主题: - 用"埋骨"这个强烈的意象,表明连死后都不执着于落叶归根 - "桑梓地"代指故乡,说不必非得回到老家 - "人生无处不青山"是全诗精华,把整个世界都看作实现抱负的舞台 - "青山"既是实指葬身之地,也暗喻人生机遇处处都有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最直白的语言说出了最豪迈的人生观 2. 把传统"衣锦还乡"的观念彻底打破 3. 短短28个字里,有决心、有眼界、有人生态度 4. 最后一句成为经典,鼓励人们不要局限于一地一隅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适用——年轻人追求梦想时,重要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故乡,而是要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