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怀寄韦山人

万事不关虑,孤吟役此生。
风骚中旨趣,山水里心情。
众木凋寒色,空江喷暮声。
终期谒君子,同绕绿苔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脱世俗、寄情山水的隐士形象,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知音好友的期待。

前两句"万事不关虑,孤吟役此生"直接点明主题:诗人对世俗事务毫不关心,宁愿一生与诗歌为伴。这里的"孤吟"不是孤独的叹息,而是指独自创作诗歌的快乐。

中间四句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展现诗人的精神世界。"风骚中旨趣"说他在诗歌创作中找到人生意义,"山水里心情"表明大自然是他心灵的归宿。"众木凋寒色"描写树木凋零的萧瑟,"空江喷暮声"刻画江水在暮色中的澎湃,这些景象其实都映照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澎湃。

最后两句"终期谒君子,同绕绿苔行"是全诗的温情所在。诗人虽然享受独处,但也期待与志同道合的朋友(韦山人)相聚,一起漫步在长满青苔的小路上。这种对知音好友的期盼,让超脱的意境中多了几分人间温情。

整首诗的魅力在于:它用简单自然的语言,把"不在乎世俗成败"的人生态度和"渴望心灵共鸣"的情感完美结合。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隐士的形象,更是一个在孤独中保持热情、在超脱中不失温情的灵魂。

寇准

莱国忠愍公寇准(961-1023),字平仲。汉族,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太平兴国五年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天圣元年 (1023) 九月,又贬寇准衡州司马,是时寇准病笃,诏至,抱病赴衡州(今衡阳)任,病故于竹榻之上,妻子宋氏奏乞归葬故里。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寇准善诗能文,七绝尤有韵味,今传《寇忠愍诗集》三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