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康八景(存三首) 其三 佛岭樵归
山门钟磬起禅扉⑴,催送樵夫古道归⑵。
蓑笠荷身披淡霭,薪蒸随担领斜晖。
手招后伴过青石,步逐前徒出翠微。
临水偶逢渔父问,笑谈同答濑边矶(明嘉靖《德庆志》卷七)。
⑵ 送,清乾隆《德庆州志》卷一○作“起”。(吕永光整理)
蓑笠荷身披淡霭,薪蒸随担领斜晖。
手招后伴过青石,步逐前徒出翠微。
临水偶逢渔父问,笑谈同答濑边矶(明嘉靖《德庆志》卷七)。
⑵ 送,清乾隆《德庆州志》卷一○作“起”。(吕永光整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间樵夫傍晚归家的温馨画面,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开篇用寺庙钟声作为背景音,一下子把读者带入幽静的山林环境。钟声不仅衬托出山林的宁静,还巧妙地点出时间——傍晚寺庙敲钟时分,樵夫们该回家了。
中间四句生动刻画了樵夫的形象:他们披着蓑衣斗笠,担着柴火,在淡淡雾气中穿行,夕阳的余晖洒在他们身上。"荷身""领斜晖"这些动作描写让樵夫的形象跃然纸上。他们前后相伴,走过青石板路,穿过青翠的山林,这些细节让画面充满动感。
最后两句是个有趣的插曲:樵夫们在溪边遇到打渔人,双方笑着打招呼。这个偶然相遇的细节,让整幅画面更添生活情趣,也暗示着山里人淳朴友善的邻里关系。
全诗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把寻常的樵夫归家场景写得诗意盎然。诗人通过钟声、雾气、夕阳等自然元素的烘托,把劳动后的归途变成了充满美感的山水画卷,让人感受到平凡生活中的诗意。最妙的是结尾的偶遇,就像画龙点睛,让整首诗顿时活泼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