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①
澎湖一穷岛,外海称险隘⑴。
东南控制静,内地⑵安栖息。
山童草木荒,潮涸盐卤塞。
地潟不宜稼,耙犁安所力。
波涛狎床帏,蛟鼍⑶轻蜥蝪。
肆其虓阚性,溟涨犹偪仄。
粟米自东来,未能饱饥膈。
修鳞与团介,炰脍无不得。
天兵昔东下,万艘暍荷戟。
神畀将军泉,至今喷湢㳁⑷。
东临望台疆,时见山尻脊。
西飙会有期,便挂如云席(施懿琳编校)。
东南控制静,内地⑵安栖息。
山童草木荒,潮涸盐卤塞。
地潟不宜稼,耙犁安所力。
波涛狎床帏,蛟鼍⑶轻蜥蝪。
肆其虓阚性,溟涨犹偪仄。
粟米自东来,未能饱饥膈。
修鳞与团介,炰脍无不得。
天兵昔东下,万艘暍荷戟。
神畀将军泉,至今喷湢㳁⑷。
东临望台疆,时见山尻脊。
西飙会有期,便挂如云席(施懿琳编校)。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澎湖列岛艰苦的自然环境和战略地位,充满生存韧性与历史厚重感。
开篇直白点出澎湖的贫瘠:光秃秃的山、盐碱化的土地,连犁地都困难,岛上居民连吃饱都成问题,只能靠捕捞海鲜充饥。这种生存困境的描写让人瞬间感受到岛民生活的艰辛。
但笔锋一转,凸显澎湖的关键战略价值——它是守护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诗中"万艘暍荷戟"的壮观场面,暗指郑成功收复台湾时在此驻军的历史,而"将军泉"的传说更增添了神秘色彩,仿佛连神明都在庇佑这片土地。
最妙的是结尾:站在澎湖东望台湾山脉,等待顺风扬帆的时刻。这个画面既写实又充满象征,将地理距离与历史机遇巧妙融合,透露出对两岸联系的深切关注。
全诗用质朴的语言构建出两个鲜明对比:自然环境的残酷与军事地位的重要,现实的生存困境与历史的神奇传说。这种张力让读者既看到土地的贫瘠,又感受到它承载的厚重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