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乐 正月十七夜放灯
腰鼓轰雷,看软舞柘枝,紧吹桐角。紫薇厅里,艳发红莲千萼。
选三五、玉貌童男,试山香帽样,彩缕金错。单于小队,一一轻躯如鹤。
连呼瓦盆注酒,教青狮痛饮,锦球腾跃。尽伊画廊月上,绮筵花落。
似临淮、赏灯朔漠,朱焰结、郁金孔雀。莱国烛泪,防诘旦、传满关洛。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场热闹非凡的元宵灯会,画面感极强,像放电影一样把古代节日的狂欢场景展现在我们眼前。
上片先用"腰鼓轰雷"炸开序幕——震天的鼓声里,舞者跳着柔美的柘枝舞,急促的笛声在旁伴奏。紫薇厅中千百盏莲花灯同时点亮,像突然绽放的红莲。最有趣的是选了三五个俊俏少年,戴着山香草编的帽子,系着金丝彩带,活像一队轻盈的仙鹤在表演少数民族舞蹈。
下片转入更热烈的酒宴:人们围着瓦盆豪饮,看舞狮队抛接绣球。画廊上月色渐明,宴席边花瓣纷落,这场面既像中原的灯会又带着塞外风情。最惊艳的是用郁金香染料调制的焰火,在空中炸开金色孔雀屏般的图案。结尾用"莱国烛泪"的典故暗示:这彻夜的狂欢,明天定会传遍整个洛阳城。
全词就像一组快镜头:鼓声、舞姿、灯光、酒宴、焰火轮番登场,最后定格在满城热议的余韵中。最妙的是把贵族厅堂的雅致和民间庙会的热闹完美融合,既有"彩缕金错"的精致,又有"瓦盆注酒"的粗犷,让人仿佛穿越回那个灯火辉煌的夜晚。
樊增祥
樊增祥(1846—1931)清代官员、文学家。原名樊嘉、又名樊增,字嘉父,别字樊山,号云门,晚号天琴老人,湖北省恩施市六角亭西正街梓潼巷人。光绪进士,历任渭南知县、陕西布政使、护理两江总督。辛亥革命爆发,避居沪上。袁世凯执政时,官参政院参政。曾师事张之洞、李慈铭,为同光派的重要诗人,诗作艳俗,有“樊美人”之称,又擅骈文,死后遗诗三万余首,并著有上百万言的骈文,是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高产诗人。著有《樊山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