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吟
肝人之肉日不给,岂谓穹苍亦解泣。
变作阴霾黯八荒,沈沈苦雨掣风急。
堕井颓堤无处无,昔日高原今下隰。
沈灶生蛙釜有鱼,百粤连旬俱饮湿。
大风吹梦忽宵惊,万瓦争与排墙倾。
子妇颠踣无户庭,得人无恙从屋鸣。
陇头遗穟卧生耳,屋底秸珠长有尾。
崩角吁天天不闻,百室劬劳今已矣。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
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
变作阴霾黯八荒,沈沈苦雨掣风急。
堕井颓堤无处无,昔日高原今下隰。
沈灶生蛙釜有鱼,百粤连旬俱饮湿。
大风吹梦忽宵惊,万瓦争与排墙倾。
子妇颠踣无户庭,得人无恙从屋鸣。
陇头遗穟卧生耳,屋底秸珠长有尾。
崩角吁天天不闻,百室劬劳今已矣。
大江南北忽夏枯,河渴时还涓滴无。
尺泽尽汇岭一隅,谁言大地同洪垆。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持续不断的苦雨给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对比,展现了自然灾害下人民的痛苦与无助。
开头用"肝人之肉日不给"形容百姓生活极度困苦,连饭都吃不上,而老天似乎也在哭泣("穹苍亦解泣"),用拟人手法暗示这场雨下得反常。接着描写阴霾笼罩大地,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堕井颓堤"到"百粤连旬俱饮湿"这几句,具体展现灾害场景:井堤毁坏、高地变沼泽,灶台生蛙、锅里长鱼(夸张手法突出积水严重),岭南地区连续多日泡在水中。
中间部分通过细节刻画灾民的悲惨处境:狂风夜半惊醒睡梦,瓦片与墙壁倒塌的声音中,一家人跌跌撞撞逃命,幸运活下来的人只能在破屋里哭泣。田里未收的庄稼泡烂发芽("卧生耳"),屋内的谷粒长出霉斑("长有尾"),用这些具体意象表现粮食全毁的绝望。人们跪地求天但得不到回应("崩角吁天"),所有劳动成果都化为乌有。
结尾突然转折,指出当岭南饱受水患时,大江南北却遭遇旱灾("夏枯"),河流干涸。诗人发出质问:为什么所有雨水都集中降在岭南一隅?用"谁言大地同洪垆"的反问,暗指天地不公,同在一片土地上却旱涝两极分化。
全诗通过水灾现场的细致白描、灾民遭遇的特写镜头,以及旱涝对比的宏大视角,层层递进地展现了自然灾害的残酷性。诗人没有直接抒情,但通过对苦难场景的客观呈现,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悲悯与愤懑。诗中"沈灶生蛙""陇头遗穟卧生耳"等新颖意象,既真实又具有冲击力,是古代诗歌中描写灾荒题材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