凄凉犯 再吊榆林中忠义
榆溪弥弥。榆台下、潜流塞外千里。风沙乱搅,浑河同浊,剑花难洗。
牛羊饮水,带人血,胭脂淡紫。念当年、延绥将士,三万委泥滓。
凭吊驼山下,酹酒黄狐,莫穿蒿里。泪痕湿处,教无穷、白杨花死。
更恨丛祠,与飞将、而今未祀。问秦弓、可尚在否,在媚子。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以悲壮的笔调悼念明朝在榆林战死的将士,字里行间充满血泪与愤懑。
上片用"浑浊的榆溪水"起兴,说这条流向塞外的河水混着风沙,连宝剑上的血花都洗不干净。河里饮水的牛羊,嘴边还沾着淡淡的血色。这里用河水浑浊、血色残留的意象,暗喻战争惨烈。后三句直接点明:想起当年延绥镇的将士,三万人马都化作了泥土。
下片转到现实场景。诗人在驼山下祭奠,酒洒在地上连黄鼠狼都不来吃,说明这片土地充满死亡气息。他哭湿的地方,连白杨花都为之枯萎。最可恨的是,这些将士的祠堂,至今都没能像飞将军李广那样受人祭祀。最后发出质问:当年秦地的强弓还在吗?答案令人心寒——弓箭还在,却用在讨好权贵身上。
全词通过今昔对比,既痛惜将士牺牲,又讽刺当权者昏聩。用"浑浊河水""带血牛羊""枯萎白杨"等意象营造苍凉氛围,最后"秦弓媚子"的对比更是犀利,道出英雄被遗忘、武备被荒废的悲愤。
屈大均
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著名学者、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有“广东徐霞客”的美称。字翁山、介子,号莱圃,汉族,广东番禺人。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