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
疏帘不隔湖山影,流空夕阳无语。
草变红心,波沉痛泪,寸裂肝肠谁诉。
欢悰怕数。
又花月歌斟,春明前路。
风竹潇潇,夜乌啼澈棂边树。
随娘今向甚处。
儿时门巷里,饫闻清誉。
巾帼须眉,辛勤鞠育,百年世事如许。
哀丝漫谱。
剩一掬心魂,瓣香残炷。
肯复归来,看人千万苦。
草变红心,波沉痛泪,寸裂肝肠谁诉。
欢悰怕数。
又花月歌斟,春明前路。
风竹潇潇,夜乌啼澈棂边树。
随娘今向甚处。
儿时门巷里,饫闻清誉。
巾帼须眉,辛勤鞠育,百年世事如许。
哀丝漫谱。
剩一掬心魂,瓣香残炷。
肯复归来,看人千万苦。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对一位已故女性长辈(很可能是母亲)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动人。全词通过黄昏景色的渲染,将内心的悲痛与回忆交织在一起。
上片以黄昏湖山景色开篇,"疏帘不隔湖山影"写夕阳透过帘子照进来,暗示作者独坐室内凝望窗外。"草变红心"用草色变红暗喻心头滴血,"波沉痛泪"将泪水比作沉入水波的珍珠,形象表达悲痛之深。"欢悰怕数"以下转折,写即便眼前有花月美景,也怕回忆往昔欢乐,因为风竹声和夜乌啼叫更添凄凉。
下片直接抒发对逝者的追思。"随娘今向甚处"是撕心裂肺的呼唤,回忆儿时在家听闻母亲贤德的声音。"巾帼须眉"三句赞美母亲虽为女子却有男儿般的坚毅,辛勤养育子女的一生。"哀丝漫谱"以下写祭奠场景,只剩一炷残香和满腔思念,最后发出痛彻心扉的疑问:您若在天有灵,看到人间这般苦难,可愿回来看看?
全词艺术特色鲜明:一是情景交融,用夕阳、夜乌等意象烘托哀思;二是比喻新颖,"草变红心"等句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三是语言质朴却情深,特别是"随娘今向甚处"的呼唤,具有直击人心的力量。通过今昔对比,展现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人生至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