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坐

炉煨榾柮烟容冷,酒泻茅柴春色轻。
夜坐不眠人悄悄,梅梢随月绕窗行。

现代解析

这首《夜坐》描绘了一个宁静而略带寒意的夜晚,诗人独自坐在炉边,感受着周围的氛围。诗的开头两句写的是炉火和酒:炉子里烧着木柴,烟雾缭绕,显得有些冷清;酒从茅柴中倒出,春色似乎也因此变得轻盈。这里,诗人通过炉火和酒的意象,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略带暖意的氛围。

后两句则转向诗人的内心感受:夜深人静,诗人坐在那里,无法入眠,整个环境都显得格外安静。此时,窗外的梅枝在月光的映照下,影子轻轻地绕过窗户,仿佛在陪伴着诗人。这里的“梅梢随月绕窗行”不仅描绘了窗外的景象,还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思绪在月光下缓缓流淌。

整首诗的意境非常宁静,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将夜晚的冷清与内心的孤寂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虽然诗中透露出些许孤独感,但梅枝与月光的相伴,又给人一种淡淡的慰藉。这种情感的表达非常含蓄,却能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魅力在于它通过简单的场景描写,传达出深刻的情感体验,让人在平凡的生活中体会到一种诗意和美感。

汪若楫

汪若楫,宋代休宁县榆村藏溪人,官宣城令。咸淳间,为紫阳书院山长。曾于北宋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年)建秀山书院,地处藏溪南山之阳。《休宁县志》载:崇宁年间(1102-1106),休宁县汪若楫于藏溪建秀山书院,这是徽州创立最早的书院,汪氏有“秀山十景诗”。《新安文献志》卷首《先贤事迹上》,《弘治徽州府志》卷七《人物》以及《康熙休宁县志》卷六《人物》和《宋诗纪事》卷七六《汪若楫》均有记载。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