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神母庙诗
舟之来兮风高,荡汩潏兮帆招。
燎薰在堂兮洁涓牲牢,望神俨然兮敛袵,
愿速济我兮不崇朝。舟之去兮风微,
波渺瀰兮迅于,飞帆拂兮茫无涯。
眼眩胆栗兮将安之,我有愿兮惟神焉依。
秋深兮木落,葭苇萧骚兮清日薄。
神兮今焉在,吞吐月星兮独处廓。
神甚仁兮宁以为祸,愚有弗虔兮幸贲过。
天地一叶兮相继,神无波涛兮骇我。
燎薰在堂兮洁涓牲牢,望神俨然兮敛袵,
愿速济我兮不崇朝。舟之去兮风微,
波渺瀰兮迅于,飞帆拂兮茫无涯。
眼眩胆栗兮将安之,我有愿兮惟神焉依。
秋深兮木落,葭苇萧骚兮清日薄。
神兮今焉在,吞吐月星兮独处廓。
神甚仁兮宁以为祸,愚有弗虔兮幸贲过。
天地一叶兮相继,神无波涛兮骇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船夫在巢湖神母庙前祈求平安的生动场景,通过往返航程的对比,展现人对神灵的虔诚依赖。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愿速济我兮不崇朝")是启航时的祈祷。船夫顶着大风出发,庙堂里熏香缭绕、祭品洁净,他恭敬地整理衣襟向神母行礼,希望航程能像"不过一个早晨"那样快速平安。这里用风高浪急的航行危险,反衬出人对神明的绝对信任。
第二部分("舟之去兮风微"到"我有愿兮惟神焉依")是返程时的惊险。归途风势减弱,看似平静的湖面却暗藏危机——波纹扩散的湖面比飞箭还快,船帆掠过水面时,浩瀚无边的景象让人头晕目眩。这时船夫再次向神母呼救,把全部希望寄托于神灵。
第三部分("秋深兮木落"到结尾)是秋日对神母的沉思。深秋芦苇萧瑟、日光淡薄,船夫想象神母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形象。他诚恳地反思:神明如此仁慈怎会降祸?若自己不够虔诚,希望神母宽恕。最后用"天地如落叶般飘摇,但神母镇守的湖面永无惊涛"的比喻,表达对神母平息风浪的深深感恩。
全诗妙在将航行的现实危险与精神信仰完美结合:去程的忐忑、归程的惊惶,最终都化作对神母的虔诚信仰。特别是"天地一叶"的比喻,既写出湖面行舟的渺小感,又突显神母守护的强大力量,让读者感受到古人面对自然时"敬畏与依赖并存"的复杂情感。
陈炳
宋虔州赣县人,字晦之。结庐崆峒山,躬耕求志,勤于著述。包拯曾师事之。有《文权》、《白云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