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石

贔屭窗前石,参差类虎螭。
秋晴藓可剥,岁晏竹相宜。
要自山川出,那知陵谷移。
摩挲群玉瘦,风助马王悲。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古老的窗前石头,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石头的形态、环境以及引发的感慨。

首联“贔屭窗前石,参差类虎螭”直接点题,用“贔屭”(传说中龙的儿子,形似龟)形容石头的厚重古朴,又用“虎螭”(虎和龙)比喻石头凹凸不平的形态,显得威猛而有灵性。

颔联“秋晴藓可剥,岁晏竹相宜”转向环境描写:秋天晴日里,石头上的苔藓干燥可剥落;到了年末(岁晏),竹子与石头相互映衬,显得和谐自然。这里通过季节变化,表现石头与周围景物的共生关系。

颈联“要自山川出,那知陵谷移”是诗人的感慨:这石头本是山川的一部分,哪会知道如今沧海桑田(陵谷移),世事变迁。通过石头的视角,暗含对时间流逝、物是人非的感叹。

尾联“摩挲群玉瘦,风助马王悲”将情感推向高潮:抚摸(摩挲)着这块如玉般温润却瘦削的石头,听着风中传来似马嘶似龙吟(马王指龙)的悲鸣声。这里把石头拟人化,风声与石头的“悲”形成共鸣,传递出苍凉寂寥的情绪。

全诗以石为媒介,通过比喻(如虎螭、群玉)、拟人(石头的“悲”)和动静结合(苔藓剥落、风声呜咽),把一块静物写得充满生命力。表面写石,实则寄托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与人事无常的深刻感悟,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

黄文雷

黄文雷,字希声,号看云,南城(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一二五○)进士,辟为酒官。舟归次严陵滩,溺死。有《看云小集》。事见明正德《建昌府志》卷一五。黄文雷诗,以汲古阁影宋抄《南宋六十家小集》本为底本,校以清顾氏读画斋刊《南宋群贤小集》本(简称群贤集)及《两宋名贤小集》本(简称名贤集)。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