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新堤舟夜(壬寅)》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忧思。
首两句“六诏亲庭远,三巴归路长”直接点出了诗人与家乡的距离。六诏和三巴都是古代的地名,这里用来比喻诗人与家人相隔甚远,回家的路漫长而艰难。这种远隔千里的孤独感贯穿全诗。
接下来的两句“全家寄江汉,独客近潇湘”进一步描绘了诗人的处境。全家都寄居在江汉一带,而诗人自己却作为一个独行的旅人,靠近潇湘之地。这里既有对家人的牵挂,也有对自己漂泊生活的无奈。
“天与无根蒂,人谁足稻粱”这两句更加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漂泊感。诗人说自己像天上的浮萍,没有根基,四处飘荡;同时他也感慨,在这个世界上,谁能真正满足于衣食无忧的生活呢?这种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质疑,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
最后两句“牢愁争万古,慷慨意难忘”则升华了全诗的情感。诗人将自己的忧愁与古往今来的无数人相比,觉得这种愁绪是永恒的。然而,尽管心中充满了牢骚和忧愁,他依然难以忘怀那种慷慨激昂的情怀,或许是对理想的追求,或是对生活的某种坚持。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漂泊在外的孤独与忧思,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生活的无奈以及对理想的执着。诗人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漂泊者的内心画卷,让读者能够感同身受地体会到他的情感世界。
张问陶
张问陶(1764—1814) ,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字仲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张问陶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