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华清 戊寅1938闰七月之望,白露始降,避地沪堧,已逾半载,诵杜陵“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之句,为之黯然
客枕迎凉,虫窗款夕,酒杯吟事都懒。
租庑光阴,忽忽素秋将半。
溯归心残梦河山,顿闲泪、暗蛩庭院。
愁畔。
有谁家怨笛,雁帘孤捲。
今夜清光还满。
奈露湿梧宫,草迷萤苑。
菱唱江南,凄入倚楼心眼。
倩笳声唤起城乌,问何处、旧巢堪恋。
魂远。
傍西风茅屋,绕枝千转。
租庑光阴,忽忽素秋将半。
溯归心残梦河山,顿闲泪、暗蛩庭院。
愁畔。
有谁家怨笛,雁帘孤捲。
今夜清光还满。
奈露湿梧宫,草迷萤苑。
菱唱江南,凄入倚楼心眼。
倩笳声唤起城乌,问何处、旧巢堪恋。
魂远。
傍西风茅屋,绕枝千转。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于1938年,当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作者背井离乡逃难到上海租界已有半年多。词中通过描绘秋夜景象,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和亡国之痛。
上阕(前半部分): - 开篇用"客枕""虫窗"等意象,描写寄居他乡的孤寂生活,连喝酒吟诗的兴致都没有了。 - "租庑光阴"点明住在租界的无奈,"素秋将半"暗示时间流逝之快。 - 想到故乡山河破碎,只能在梦中追寻,听着蟋蟀声暗自落泪。 - 结尾用"怨笛""孤雁"的意象,烘托出浓郁的愁绪。
下阕(后半部分): - 虽然今夜月光依旧明亮,但故国的宫殿园林已荒芜("露湿梧宫,草迷萤苑")。 - 听到江南采菱歌谣,更触动思乡之情。 - 想借军号声唤醒城中的乌鸦,问问哪里还有可以栖息的旧巢,暗喻故国难归。 - 最后幻想自己的魂魄能乘着西风,回到故乡的茅屋,在树枝间徘徊不去。
全词特色: 1. 善用对比:将眼前租界生活与记忆中故乡景象对比,突出漂泊之感。 2. 意象丰富:蟋蟀、孤雁、乌鸦、西风等意象都承载着特定情感。 3. 情感真挚:通过细腻的环境描写,自然流露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4. 用典自然:化用杜甫诗句而不露痕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这首词让我们看到战乱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既有个人乡愁,也包含对民族命运的忧思,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