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
今宵月慰一年意,滂沱溃作秋光曼。
中庭桂树亦何有,珩格交横杂藤蔓。
无言清影自徘徊,便觉玉阶寒未逊。
幽居兀兀忘时日,佳即读书饥呼饭。
偶然吟咏但自适,冯庵老人论契券。
轻狂值得病魔讶,稍稍去之不馀慁。
感渠夜夜来窥寻,为洗从前幽独恨。
应须一字论一缣,始抵婵娟价千万。
老人老去诗律细,渐有少年笑才钝。
我今此事当推谁,立待挥毫宁用巽。
中庭桂树亦何有,珩格交横杂藤蔓。
无言清影自徘徊,便觉玉阶寒未逊。
幽居兀兀忘时日,佳即读书饥呼饭。
偶然吟咏但自适,冯庵老人论契券。
轻狂值得病魔讶,稍稍去之不馀慁。
感渠夜夜来窥寻,为洗从前幽独恨。
应须一字论一缣,始抵婵娟价千万。
老人老去诗律细,渐有少年笑才钝。
我今此事当推谁,立待挥毫宁用巽。
现代解析
《八月十五夜呈陈冯庵》是一首表达中秋之夜的感慨与自省的诗。诗人借月抒怀,既描绘了中秋夜的清冷景象,又表达了对生活、诗作和人生阶段的深刻思考。
诗的开头,诗人感叹中秋的月光仿佛安慰了整年的心事,月光如水,洒满大地,秋意浓郁。中庭的桂树虽然被藤蔓缠绕,但清冷的光影依然在月下徘徊,给人一种寒意,仿佛玉阶上的冰冷依旧。这里,诗人通过月光和桂树,营造出一个宁静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暗示了内心的某种孤独与反思。
接下来,诗人描述了自己的生活状态:幽居简出,常常忘记时间,读书和吃饭成了日常的慰藉。偶尔吟诗自娱,与冯庵老人(可能是一位年长的朋友或前辈)交流诗作,感到心灵的契合。诗人提到自己曾经的轻狂,甚至引起了病魔的“惊讶”,但他逐渐收敛了这些轻狂,变得更加沉稳。病魔的“窥寻”似乎在提醒他过去的幽独与遗憾,而月光仿佛在洗涤这些过去的情绪。
诗人认为,每一字诗作都应如丝绸般珍贵,才能与这美丽的月光相称。这里,他表达了对诗作的严谨态度,认为诗的价值与月光的美丽一样,值得认真对待。接着,诗人提到冯庵老人年事已高,诗律愈发细腻,虽然有些年轻人嘲笑他的才思不如从前,但诗人却认为这是老人诗作的成熟与深刻。
最后,诗人自问:如今写诗的责任该推给谁呢?他并不急于挥毫写诗,而是选择静待时机,表现出一种从容与谦逊的态度。这里,诗人不仅表达了对诗作的尊重,也反映了对自己人生阶段的思考,展现了一种成熟与沉淀的心境。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中秋夜的月光,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诗作的态度以及对人生阶段的反思。既有对孤独与遗憾的洗涤,也有对成熟与沉淀的追求,展现了一种深沉而内敛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