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夜山中的静谧景象,充满了幽深和孤寂的情感。
诗的开头,“石根秋水明,石畔秋草瘦”,描绘了石头旁边的秋水清澈明亮,而秋草却显得瘦弱。这里的“瘦”字巧妙地点出了秋天的萧瑟,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
接下来,“侵衣野竹香,蛰蛰垂叶厚”,写的是野竹的香气仿佛侵入衣服,竹叶浓密,低垂着。这一句通过嗅觉和视觉,让人感受到山中竹林的幽静与清新。
“岑中月归来,蟾光挂空秀”则写月亮从山间升起,月光皎洁,挂在天上,显得格外秀美。这里用“蟾光”代指月光,增加了诗的神话色彩。
“桂露对仙娥,星星下云逗”进一步写桂树上的露水仿佛在跟仙女对话,星星在云间闪烁。这句诗充满了想象力,给人一种仙境般的感觉。
“凄凉栀子落,山璺泣清漏”写的是栀子花凄凉地凋落,山间的裂缝中仿佛有清冷的泪水在滴落。这里的“泣”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最后一句“下有张仲蔚,披书案将朽”提到张仲蔚,他是一个隐士的形象,他在这里读书,书案已经快要朽烂。这句诗暗示了山中生活的孤寂与长久,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或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秋夜山中的静谧与凄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画面感,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山中的幽静与美丽。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李贺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享盛誉的浪漫主义诗人。李贺长期的抑郁感伤,焦思苦吟的生活方式,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27岁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