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阳台
泪印书鸦,尘惊筝雁,赚人终是年年。
吹絮帘阴,东风摇梦成烟。
柳丝系得斜阳住,甚亭台换了啼鹃。
又无端,旧事零星,都到尊前。
如今暗雨衰灯外,但飘零酒盏,掩抑朱弦。
海思云愁,不堪料量吟笺。
红楼咫尺关情地,寄瑶华、枉托芝田。
太凄凉,燕语黄昏,第几阑边。
吹絮帘阴,东风摇梦成烟。
柳丝系得斜阳住,甚亭台换了啼鹃。
又无端,旧事零星,都到尊前。
如今暗雨衰灯外,但飘零酒盏,掩抑朱弦。
海思云愁,不堪料量吟笺。
红楼咫尺关情地,寄瑶华、枉托芝田。
太凄凉,燕语黄昏,第几阑边。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写的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惆怅和物是人非的伤感,像一场褪色的老电影,带着潮湿的霉味在心头反复放映。
上片从细节切入:泪水晕湿了信纸上的字迹,积灰的筝弦惊走了雁影——这些生活碎片年复一年骗着人停留在回忆里。春风把柳絮吹进帘幕阴影处,恍惚间连梦境都变得像烟一样抓不住。最扎心的是"柳丝系得斜阳住"这句,明明柳条根本留不住夕阳,就像人留不住逝去的时光,转眼间亭台景色全变,只剩杜鹃在啼血。
下片转到现实场景:在昏暗的雨夜和油灯下,诗人喝着闷酒拨弄琴弦,却怎么也弹不出当年的调子。想写诗排解,可满脑子都是像海潮云涌般的愁绪。最让人心酸的是"红楼咫尺关情地",明明牵挂的人近在咫尺,却像隔着万水千山,连托人送信都显得徒劳。结尾的黄昏燕语特别有画面感,不知燕子停在第几根栏杆上呢喃,就像说不清这凄凉到底有几分。
全词用"泪、尘、絮、烟、雨、灯"这些潮湿阴郁的意象,编织成一张记忆的网。最妙的是时空处理:上片用柳丝系斜阳的妄想,下片用红楼咫尺的无奈,把"回不去的过去"和"够不着的现在"两种痛苦拧成一股绳,让人真切感受到那种黏稠的、甩不脱的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