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旺挑河行
堤遥遥,河弥弥,分水祠前卒如蚁。
鹑衣短发行且僵,尽是六郡良家子。
浅水没足泥没骭,五更疾作至夜半。
夜半西风天雨霜,十人八九趾欲断。
黄绶长官虬赤须,北人骄马南肩舆。
伍伯先后恣诃挞,日昃喘汗归籧篨。
伍伯诃犹可,里胥怒杀我。
无钱水中居,有钱立道左。
天寒日短动欲夕,倾筐百反不盈尺。
草傍湿草炊无烟,水面浮冰割人膝。
都水使者日行堤,新土堆与旧岸齐。
可怜今日岸上土,雨中仍作河中泥。
君不见会通河畔千株柳,年年折尽官夫手。
金钱散罢夫未归,催筑南河黑风口。
鹑衣短发行且僵,尽是六郡良家子。
浅水没足泥没骭,五更疾作至夜半。
夜半西风天雨霜,十人八九趾欲断。
黄绶长官虬赤须,北人骄马南肩舆。
伍伯先后恣诃挞,日昃喘汗归籧篨。
伍伯诃犹可,里胥怒杀我。
无钱水中居,有钱立道左。
天寒日短动欲夕,倾筐百反不盈尺。
草傍湿草炊无烟,水面浮冰割人膝。
都水使者日行堤,新土堆与旧岸齐。
可怜今日岸上土,雨中仍作河中泥。
君不见会通河畔千株柳,年年折尽官夫手。
金钱散罢夫未归,催筑南河黑风口。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南旺段运河的劳役景象,揭示了当时劳动者的艰辛和官吏的无情。
首先,诗的开头描述了堤坝长长的延伸,河水宽阔,分水祠前挤满了做工的劳工,他们像蚂蚁一样密集。这些劳工大多数是体弱甚至有些瘦弱的“六郡良家子”,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行色疲惫,甚至有些僵硬。这说明劳动强度非常大,给他们带来了极大的身体负担。
接下来,诗中描述了劳工们在寒风中艰苦的工作环境,尽管五更开始工作,但直到晚上都在劳作。夜晚,北风刺骨,气温骤降,还下起了霜,这些工人由于长时间在水中劳作,脚部受到了极大的冻伤,有八成人都近乎失去知觉了。
官署中一位身材魁梧的大官,带着一些护卫和随从,乘坐华丽的轿子,趾高气扬地巡视着这里。护卫们肆无忌惮地呵斥劳工,仿佛这些劳工是他们可以任意驱使的工具。即使劳工抱怨,他们也受到责骂,甚至有人因此被愤怒的里胥(乡里官吏)当场打死。这种对比突显了官吏的无情和劳工的悲惨。
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有的劳工没钱只好住在水边,而有钱人则可以住在道旁。寒冷的天气和短促的白昼,让劳工们不得不一天劳作多遍,可是日积月累,他们的筐里却装不满一尺的土。水边的湿草做不了柴火,水面漂浮的浮冰更是割破了他们的膝盖。
在这样的条件下,都水使者(管理运河的官员)每天都要亲临河堤,堆起的新土与旧岸齐平。然而,这样的劳役实际上并没有改善什么,因为雨后河中的泥会再次覆盖新堆的土。
诗人最后提到,会通河流域的柳树年年被砍伐,劳工们无法休养生息。即使支付了薪酬,劳工们也无法回家,还得继续在黑风口(地名,此处指劳役地点)修筑南河。
这首诗深刻反映了古代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劳苦大众的苦难,展示了官僚制度下的不公与压迫,引发了对公平和正义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