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群马行
马人牧马无多寡,直视群马如一马。
不施鞍辔不络头,纵亦能纵收能收。
五色迷离乱日影,猛气雄姿思一逞。
乱山杂沓寒云重,马借云势如游龙。
前马骄嘶后马应,有如刁斗严军令。
黄金台颓骏骨枯,风尘满眼皆庸奴。
回首关门几千里,手持剪刀剪鬃尾。
秋风顾盼却自怜,未识驰驱为谁死。
不施鞍辔不络头,纵亦能纵收能收。
五色迷离乱日影,猛气雄姿思一逞。
乱山杂沓寒云重,马借云势如游龙。
前马骄嘶后马应,有如刁斗严军令。
黄金台颓骏骨枯,风尘满眼皆庸奴。
回首关门几千里,手持剪刀剪鬃尾。
秋风顾盼却自怜,未识驰驱为谁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自由奔放的群马图景,同时暗含对现实社会的感慨。全诗可分为三个层次:
1. 前八句用生动的画面展现野马群的生活状态:牧马人眼中,马群浑然一体。这些马不戴缰绳马鞍,却收放自如。阳光下毛色斑斓,充满野性力量。它们在寒云笼罩的山间奔腾,像游龙般矫健。马群前后呼应,如同军队般纪律严明——这里用"刁斗"(古代军中巡夜工具)作比,突出马群的团结气势。
2. 中间两句笔锋突转:黄金台(战国燕昭王招贤处)已倒塌,千里马也化为枯骨,如今世上尽是庸碌之辈。这两句从奔马转向现实批判,暗示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状。
3. 最后四句通过剪马鬃的细节,写出马的悲剧命运:纵然在秋风中顾影自怜,却不知将来会为谁卖命而死。这里以马喻人,表达对命运无常的感慨,暗指许多人就像这些马一样,空有才能却不得不受制于人。
全诗最妙处在于"马"的双重象征:既是实写的骏马,又隐喻怀才不遇之士。诗人先极力渲染马群的自由雄健,再突然揭示它们终究难逃被人驱使的命运,这种强烈反差增强了批判力度。语言上"五色迷离""如游龙"等比喻形象生动,让读者仿佛亲眼见到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