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回忆中沉浸的情景,充满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开头“针楼残烛,镜台剩粉”描绘了一个深夜的场景:针线楼里的蜡烛已经快燃尽,镜台上只剩下少许的脂粉。这些细节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曾经的繁华已不再。主人公在醉酒中回忆往事,曾经在梦中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但现实却只剩下零星的回忆。
“长记罗账梦回初,响几点催花雨”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对过去的怀念。主人公常常记得梦中罗帐的轻柔,仿佛还能听到那几滴催花雨的声音。这里的“催花雨”象征着美好的事物,但也暗示了美好时光的短暂和易逝。
“别泪连丝繁主薄,剩定情诗句”表达了主人公与爱人分别时的痛苦。眼泪像丝线一样不断流下,繁主薄(可能指书信或记录)上只剩下那些曾经定情的诗句。这些诗句成为了两人之间唯一的联系,但现实却是分离的残酷。
最后“一样霜天月仍圆,只不照凌波步”则是对现实的无奈感叹。虽然月亮依旧圆润,霜天的景色也没有改变,但这一切美好的景象却再也没有照见曾经那轻盈的步伐。这里的“凌波步”象征着曾经的欢愉和美好,但如今已成往事。
整首诗词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和对比,表达了主人公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以及对现实的无奈和失落。它让人感受到时间流逝的无情,以及美好事物转瞬即逝的遗憾。
朱彝尊
朱彝尊(1629~1709),清代诗人、词人、学者、藏书家。字锡鬯,号竹垞,又号驱芳,晚号小长芦钓鱼师,又号金风亭长。汉族,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康熙十八年(1679)举博学鸿词科,除检讨。二十二年(1683)入直南书房。曾参加纂修《明史》。博通经史,诗与王士祯称南北两大宗。作词风格清丽,为浙西词派的创始者,与陈维崧并称朱陈。精于金石文史,购藏古籍图书不遗余力,为清初著名藏书家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