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月蚀诗

我作《月蚀诗》,体效玉川子。
客诵为胡卢,子言无乃俚。
天空有闇虚,径直十万里。
望舒经其间,如暍就阴翳。
月体万里馀,妖蟆胡能噬。
虾蟆既蚀月,应亦食大地。
后土入蟆腹,含生将焉止。
主人起谢客,大小何可泥。
不闻瞿昙钵,滉漾容海水。
亦有净名庐,狮座昆仑比。
蚁穴擅侯王,蚊睫驰九轨。
一粟容大千,大千一稊米。
莫大于秋豪,天地乃至细。
大块一馎饦,食者京垓秭。
厥灵为裸虫,其蠢为蝼蚁。
人虫又相食,巧历不可纪。
胡独靳饥蟆,偶动子公指。
我思虾蟆肠,清虚绝泥滓。
既能吞曜灵,亦必有城市。
虽无八极宽,应殊五浊世。
蛣腹蟹为巢,马腹蛇作肆。
螺腹素女游,鱼腹屈原喜。
方当招饥蟆,厉斧凿其齿。
逍遥彭亨中,绝胜掩藟梩。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对月食现象的一种幽默想象和哲学思考。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1. 科学质疑与神话想象(前16句) 诗人先质疑传统"月食是天狗吃月亮"的说法:如果蛤蟆真能吞下月亮(直径十万里),那它也该能吃掉地球。这里用夸张手法(蛤蟆吞地球)打破传统迷信,展现科学思维。同时把地球比作"后土"(土地神),说如果土地神都被吃了,人类该去哪?这种将神话与现实结合的写法很有趣。

2. 相对论哲学(中间18句) 诗人用一系列生动比喻说明"大小是相对的":佛祖的碗能装海水,小蚁穴里也有王国,睫毛上能跑马车。就像庄子说的"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地球在宇宙中不过是一粒米,人类更是渺小如虫。既然万物都能互相吞噬,为什么偏偏不让蛤蟆吃月亮呢?这里用幽默反问引出深刻哲理。

3. 奇幻都市畅想(最后12句) 诗人突发奇想:蛤蟆肚子里可能有个清净世界。用螃蟹住蛇腹、仙女游螺壳等神奇比喻,甚至联想到屈原投江的传说。最后说要给蛤蟆"凿牙"让它别乱吃,但让它保持鼓鼓的肚子(彭亨),因为里面的世界比现实更美好。这种荒诞想象其实是对现实世界的委婉批评。

全诗特色: - 把月食现象写成童话故事,蛤蟆成了主角 - 用"地球是一粒米"这种接地气的比喻讲宇宙观 - 将科学、神话、哲学混搭,像现代科幻片的创意 - 最后"蛤蟆肚里的理想国"的设定,类似《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奇幻感

本质上是用轻松幽默的方式讨论严肃话题:人类在宇宙中的位置、现实与理想的关系。就像用卡通片讲解相对论,既好玩又有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