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都春 社题春水二首 其一
东风乍起。猛皱碧一池,干卿何事。梦醒小楼,昨夜春寒,模糊记。
悄然桃浪浮花至。几片入渔娃网里。卷帘才信,通宵腻雨,酿愁无际。
弓履湔裙曾到,坐沙上、惹得鸳鸯惊避。鸥白鸭红,第一难忘侬乡里。
锦帆总有天涯意。送尽了南朝帝子。防他又误离人,画船去矣。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幅春日水边的生动画面,同时暗含离愁别绪。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上片(开头到"酿愁无际")像一组电影镜头: - 开篇就很抓人:春风突然吹皱一池碧水,作者故意嗔怪"关你什么事",这种拟人写法让春风显得调皮。 - 接着镜头转到小楼里刚睡醒的人,昨夜春寒的凉意还模模糊糊记得。 - 窗外桃花瓣随水漂流,有几片落进了渔家孩子的网中,这个细节特别生活化。 - 最后用"通宵细雨酿出无边愁绪"作结,为全词定下淡淡忧伤的基调。
中片("弓履湔裙曾到"到"第一难忘侬乡里")转入回忆: - 写女子曾经穿着木鞋来水边洗衣,惊散了岸边的鸳鸯,画面活泼有趣。 - "鸥白鸭红"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明快色彩,说这是"最难忘的家乡风景",透露出对故土的眷恋。
下片("锦帆总有天涯意"到结尾)抒发感慨: - "锦帆"指华丽的船,说它天生就要远行,暗喻人生聚散无常。 - 结尾最耐人寻味:担心这春水又会耽误离人,等画船真的远去时,徒留思念。把离别的惆怅融进了流动的春水中。
全词妙处在于: 1. 把看不见的"春愁"化作具体可感的画面:皱水、落花、惊鸳、画船。 2. 语言清新自然,像"干卿何事""渔娃网里"都是口语化的表达。 3. 情感层层递进,从春日闲愁到思乡,再到人生离别的普遍感慨,容易引起共鸣。
就像用文字拍摄的春日纪录片,既有生动细节,又有深沉情感,读来余味悠长。
易顺鼎
易顺鼎(1858~1920)清末官员、诗人,寒庐七子之一。字实甫、实父、中硕,号忏绮斋、眉伽,晚号哭庵、一广居士等,龙阳(今湖南汉寿)人,易佩绅之子。光绪元年举人。曾被张之洞聘主两湖书院经史讲席。马关条约签订后,上书请罢和义。曾两去台湾,帮助刘永福抗战。庚子事变时,督江楚转运,此后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地任道台。辛亥革命后去北京,与袁世凯之子袁克文交游,袁世凯称帝后,任印铸局长。帝制失败后,纵情于歌楼妓馆。工诗,讲究属对工巧,用意新颖,与樊增祥并称“樊易”,著有《琴志楼编年诗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