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夷齐庙效易渭远先生作

节以同怀著,忠繇易代伸。地经孤竹国,祠仰采薇人。

但识彝伦叙,那知革命新。饿夫无与偶,天子不能臣。

叹息黄虞没,衰徂志行屯。正冠皆激义,脱屣为求仁。

诣绝操疑隘,风高气益振。西山无表石,东海几扬尘。

百世师如在,三宗历久湮。顽廉徵后起,秩祀率先民。

像蚀型模古,诚通謦咳亲。闪青檐荫柏,湘绿俎羞蘋。

希圣谈宁易,含贞事孔辛。永言思大老,莫漫愧明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参观夷齐庙后有感而发,借古喻今的作品。夷齐指的是商朝末年不愿吃周朝粮食而饿死的伯夷、叔齐兄弟,他们被视为忠贞的象征。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开篇先赞美夷齐兄弟的气节(1-4句),说他们的忠贞在改朝换代时更显珍贵。提到他们采薇充饥的故事,暗示他们宁死不屈的精神。

2. 中间部分(5-16句)深入描写夷齐的气节:他们坚守道德准则,不向新政权低头;虽然饿死,但连天子都不能使他们屈服。作者感叹这样的气节在当世已经很少见了。用"正冠"(整理衣冠表示庄重)、"脱屣"(脱鞋表示决绝)等动作描写,突出他们为追求仁义而做出的牺牲。

3. 最后部分(17-20句)写庙宇现状和作者的感悟:庙里古旧的塑像仿佛还能听到他们的声音,祭祀用的器具依然整洁。作者感慨要达到圣人的境界很难,但要像夷齐那样保持贞洁也很不容易,表达了对先贤的追思和敬仰。

全诗通过凭吊古迹,歌颂了坚守原则、不随波逐流的精神。作者用"饿夫"这样看似贬义实则褒扬的词,突出了夷齐宁可饿死也不妥协的骨气。最后提醒人们要常常追思这样的先贤,不要愧对神明,实际上是在告诫世人要坚守道德底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