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月 宿春畹楼闻隔花度曲声

画楼织暝,恁蘅芜艳绿,秋色催换。
凤小鸾攕,记那夕、十二春灯屏扇。
梦荡嫣云,衾浮凉水,静极生幽惋。
晶帘无月,一蛩隔竹啼缓。
偏又苦调樱桃,筝弦曳出,是谁家庭院。
想亸蝉鬟泥烛影,一息兰丝吹怨。
细入花心,轻摇酒力,响抑听微断。
如歌回纥,相思水远山远。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秋夜听曲的细腻场景,充满了朦胧美与淡淡哀愁。

上片写景:开篇用"画楼织暝"勾勒出暮色中的精致楼阁,蘅芜(香草)的艳绿与秋色形成鲜明对比。回忆往昔灯火辉煌的宴会场景("十二春灯屏扇"),与现在"衾浮凉水"的孤寂形成反差。没有月光的夜晚,只听见竹丛后蟋蟀的缓慢鸣叫,营造出静谧而略带忧伤的氛围。

下片聚焦音乐:突然传来樱桃小调(可能指《樱桃曲》)和古筝声,引发对演奏者的想象——或许是位发髻微垂的女子,在烛光下将幽怨融入音乐。乐声时而细腻如入花心,时而轻摇似酒力微醺,忽高忽低。最后以"回纥"(少数民族)风格的歌声作结,将相思之情比作绵延的山水,余韵悠长。

全词特色: 1. 通感手法出色,将视觉(织暝)、听觉(筝声)、触觉(凉水)交融 2. 虚实相生,现实场景与回忆想象交织 3. 音乐描写极具层次感,从"苦调"到"细入花心"再到"如歌回纥",如同现场聆听 4. 情感含蓄,通过环境与音乐间接表达相思,符合传统诗词"含蓄美"的特点

就像在秋夜看一部文艺电影:镜头从暮色中的小楼缓缓推进,穿插往昔热闹的闪回,最后定格在隔墙传来的缥缈乐声上,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姚燮

姚燮(1805—1864)晚清文学家、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上湖生、某伯、大某山民、复翁、复道人、野桥、东海生等,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人。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