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碇冈
洪水未必能流山,别岛安得居人间。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
扶桑夜半光吐焰,铜龙白昼飞尘寰。
初闻其事惊且异,传言岂或流千蛮。
试将图牒为考订,山中记载皆班班。
扶藜喜作山中行,胜处不复愁天悭。
楼台自是人隔绝,峰岫直与天回环。
凭虚搜冥一眺望,日观朱明两山向。
乃知云浮山更浮,二山总在三山上。
从来凡眼不见识,怪怪奇奇千万状。
我疑灵窦皆国宝,不待山人留心匠。
丹崖佛迹直末耳,天巩名山世基仗。
干戈昔为闻马嵬,有坛百尺那能开。
坐中一笑失道士,国势随灭如烟埃。
清庙祀典岁岁举,庆基福地源源来。
愿将此山比南山,歌诗直纪山之隈。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神奇的山峰(浮碇冈),通过夸张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它的超凡魅力。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1. 神奇山景的传说(前12句)
诗人听说这座山能浮在水面("洪水未必能流山"),像传说中的扶桑神树一样会发光("光吐焰"),还有铜龙白天飞过("铜龙白昼飞尘寰")。他查阅史书发现真有记载,于是亲自拄拐杖("扶藜")去探访,看到云雾中的楼台仿佛与世隔绝,山峰直插云霄与天相连。
2. 双峰奇观(中间10句)
诗人站在高处眺望,发现"日观""朱明"两座山峰(可能指日出时的景象)其实都漂浮在更大的"三山"之上。普通人看不到这种奇景("凡眼不见识"),山中藏着无数珍宝("灵窦皆国宝"),连佛迹都显得普通了。这里暗示山峰具有守护国家的象征意义("天巩名山世基仗")。
3. 历史兴衰的感慨(最后8句)
诗人联想到唐朝马嵬坡兵变的历史悲剧(杨贵妃之死),对比现在国家每年举行祭祀的太平景象。最后希望这座神山能像终南山一样有名,用诗歌永远记录它的神奇。
诗歌魅力:
- 用"浮山""发光""飞龙"等奇幻意象打破常识,制造神秘感
- 通过"我疑""乃知"等个人探索过程,让读者跟随诗人一起发现奇迹
- 将自然奇观与国家命运相联系,赋予山峰特殊意义
- 结尾的祝愿使诗歌从单纯的写景升华为对国泰民安的期盼
全诗就像一篇"探险笔记",记录诗人从听闻传说→实地考察→感悟思考的全过程,把一座想象中的仙山写得既神奇又真实。
傅烈
宋泉州晋江人,字承仲。宁宗庆元间进士。以《易》学名家。嘉定十年以宣教郎知广东保昌县,历惠州教授,知循州,有善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