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沛县梁子高

南海怒蛟三尺角,埋藏水底叹吟呻。
明时直道难干禄,白首躬耕力养亲。
醉读兵韬斗龙豹,闲抽宝剑舞星辰。
茅斋东是留侯庙,顶有英灵还往频。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怀才不遇却坚守本心的隐士形象,充满豪情与无奈的交织。

前两句用"怒蛟藏水底"的比喻,说主人公像被困的蛟龙一样空有本领却无处施展,只能在水底叹息。这里暗指主人公生不逢时,有才能却得不到重用。

中间四句展现主人公的生活态度:虽然政治清明时代(明时)难以靠正直之道谋取官职(干禄),但他宁可白头种地也要奉养双亲。闲暇时他醉读兵书、舞剑为乐,把兵书中的战术当作与龙豹搏斗的游戏,舞剑时剑光闪烁如星辰。这些描写突出了主人公文武双全的才能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最后两句点出住所位置——茅屋东边就是留侯(张良)庙。留侯是辅佐刘邦建立汉朝的谋士,这里暗示主人公虽然隐居,但仍与历史上的英雄精神相通。"英灵还往频"既写庙宇香火旺盛,也暗指主人公常与古人神交,保持着壮志未酬的英雄气概。

全诗通过蛟龙、兵书、宝剑等意象,塑造了一个隐居乡野却心怀天下的侠士形象。既有对现实的不满,也有安贫乐道的洒脱,更有对历史英雄的追慕,展现了古代文人复杂的精神世界。

石介

石介(1005-1045)字守道,一字公操。兖州奉符(今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桥沟村)人。北宋初学者,思想家。宋理学先驱。曾创建泰山书院、徂徕书院,以《易》、《春秋》教授诸生,“重义理,不由注疏之说”,开宋明理学之先声。世称徂徕先生。“泰山学派”创始人。关于“理”、“气”、“道统”、“文道”等论对“二程”、朱熹等影响甚大。从儒家立场反对佛教、道教、标榜王权,为宋初加强中央集权提供论据。主张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曾作《怪说》等文,抨击宋初浮华文风。著有《徂徕集》二十卷。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