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殚忠楼》描绘了一位登高远望的将领,在边疆守卫时的心境和所见景象。诗的开头,将领站在高楼之上,俯瞰远方,心中充满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他无暇坐下来消愁解闷,因为他的职责是筹划边防,保卫家园。
接着,诗人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现了将领的视野:他的目光穿越江边的树林,仿佛看到了千里之外的家乡;在风中,他倚着屋檐吹奏笛子,月亮如一弯钩子悬挂在天边。这些细节既表现了将领的孤寂,也透露了他对家乡的思念。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用“藻井幕天开雁阵”和“鬘云结市失龙湫”来形容天空的景象。前者描绘了雁群排成阵形飞过的壮丽画面,后者则描绘了云层如同集市般聚集,遮蔽了龙湫(即深潭)。这些景象既宏大又神秘,仿佛在暗示边疆的辽阔和未知。
最后两句“白山黑水檐楹外,玉帐萧萧万垒秋”,诗人点明了地理位置:白山黑水(指东北地区)就在楼外,而将领的玉帐(即军营)在秋天的寒风中显得格外凄凉。这里的“万垒秋”不仅描绘了秋天的萧瑟,也象征着边疆守卫的艰辛和孤独。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表现了将领在边疆守卫时的复杂情感:既有对国家的忠诚和责任感,也有对家乡的思念和孤独感。诗人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既深沉又动人。
孙承宗
(1563—1638)高阳人,字稚绳,号恺阳。为诸生时,教读边郡,喜从老兵究问险要阨塞。万历三十二年进士。授编修,进中允。历谕德、洗马。熹宗即位,充讲官。朝臣推为兵部侍郎,主辽事。帝不欲承宗离讲筵,不许。天启二年广宁失守,乃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三年,为魏忠贤党所谗,乞归。崇祯二年,后金兵陷畿辅州县多处,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复遵化等四城。后以大凌河等地失守,廷臣归咎承宗筑城之计,引疾归。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阳,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环死。子孙多人皆战死。福王时谥文忠。有《高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