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阳

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
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
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
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首阳》借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历史典故,表达了对高尚气节的赞美。全诗语言凝练,情感深沉,传递出超越生死的精神追求。

首联"逊国同来访圣谟,适观争国誓师徒"用对比手法,一边是谦让王位的圣贤(伯夷叔齐),一边是誓师夺权的军队,暗示在权力争夺的乱世中,总有人坚守道德底线。

颔联"耻生汤武干戈日,宁死唐虞揖让区"直接表明态度:宁愿死在崇尚礼让的唐虞时代,也不愿活在以武力夺权的汤武时期。这里用"汤武革命"的典故,反衬出主人公对和平禅让制度的向往。

颈联"大义充身安是饿,清魂有所未应无"是全诗精髓。诗人认为,当一个人内心充满大义时,饥饿算不了什么;高尚的灵魂永远不会真正消失。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物质生存,体现了"精神永恒"的价值观。

尾联"始终天地亡前后,名骨虽双此行孤"升华主题:虽然伯夷叔齐的骸骨早已消失,但他们的气节与天地同在。尽管历史上像他们这样的人很少,但正是这种"孤独的选择",反而成就了永恒的精神丰碑。

全诗通过历史典故,探讨了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的关系。诗人告诉我们:在现实利益与道德原则冲突时,选择坚守气节虽然艰难,却能获得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这种宁死不屈的品格,正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精神境界。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