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波乐 其五十七

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
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
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
触目即安心,若个非珍宝。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

现代解析

这首诗出自《回波乐》,是诗人对佛道修行的一种感悟表达。下面我用现代语言来帮你分析这首诗的精髓:

1. 寻找佛道的起点: - 诗的开头说“若欲觅佛道,先观五荫好”,意思是如果你想找到佛教的道路,首先要观察自己的五种烦恼(色、受、想、行、识),也就是人的五种欲望或心灵的五种牵绊。这就像说,要开始修行,首先要认识自己的内心。

2. 内心的光明与黑暗: - 接着诗中说“妙宝非外求,黑暗由心造”。这里的“妙宝”指的是心灵的宝藏,但并不是从外界找来的,而是内心本来就有的。这里的“黑暗由心造”是指内心的烦恼和不满,其实是自己造成的。也就是说,内心的平和与痛苦主要取决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

3. 善恶与大小的相对性: - “善恶既不二,元来无大小”,意思是善恶并不是绝对的对立,也没有哪一方真正是大的或小的。善与恶是相对的,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区别。也就是说,每个人心中都有善恶的种子,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和培养。

4. 佛教的教义: - “设教显三乘,法门奇浩浩”指的是佛教中有不同的修行路径(三乘),每种路径都有其独特的深度和广度。这说明佛教法门非常丰富多样,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方式。

5. 触目即安心: - “触目即安心”,意思是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情况,只要内心平静,就能感到安心。这是说,内心的安宁和坚定很重要,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

6. 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 - 最后两句“明识生死因,努力自研考”强调了对生死原因的了解和对自己的修行努力。要明白自己的生死关乎什么,然后通过不断的自我学习和实践,逐渐提升自己的心灵境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内心的平静与觉醒是修行的关键,善恶都是相对的,修行需从自我观察和自我调整开始。

王梵志

卫州黎阳人。约唐初数十年间在世。幼时家境尚殷富,多读诗书,曾有妻室儿女,中年后家业败落,遂皈信佛教。晚况萧条,享年逾七十。喜作诗宣弘佛理,劝诫世人,多用村言俚语,唐时民间流传颇广。有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