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窦群的作品《西亭即事》。诗中通过对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了一种闲适宁静的心情。
首两句“桃李皆开尽,芳菲渐觉阑”,诗人首先描绘了春天即将结束的景象。桃李花已经全部盛开过,盛开过了就意味着它们的生命即将进入尾声。这里的“芳菲”指的是春天的美丽景色,用“阑”字表示这些美丽的景色即将结束,暗示着春天即将过去。
接下来,“鸟声愁暮雨,花色疑春寒”,诗人进一步通过声音和色彩的描写,进一步强化了春天即将过去的感觉。鸟儿的鸣叫似乎带着愁意,似乎是在为即将来临的暮雨做准备。而花的颜色也似乎在春天即将结束之际,带上了几分寒意。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也隐含着诗人对时间流转的感慨。
“倚石攀藤蔓,窥林数竹竿”,诗人接着写他在西亭周围的所见所感。他倚靠着石头,伸手触碰着攀爬在石上的藤蔓,透过树林,他逐一数着竹子。这不仅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也体现了他在宁静中细数时间的流逝。
最后两句“葛巾常半著,何处似当闲”,诗人通过自己的形象进一步表达内心的闲适。他平时常戴着葛布制成的头巾,流露出一种随意和自在的态度。这样的生活状态,似乎是他心中向往的闲适境界。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即将结束景色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淡淡的时光流逝的感慨。
李颀
李颀(690-751),汉族,东川(今四川三台)人(有争议),唐代诗人。少年时曾寓居河南登封。开元十三年进士,做过新乡县尉的小官,诗以写边塞题材为主,风格豪放,慷慨悲凉,七言歌行尤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