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叔靖咏萤次韵
榛莽荒秋雨,郊坰接暮阴。
挟明如自喜,穿隙互相寻。
昼伏终羞日,宵征欲乱参。
林惊光不定,叶脱势俱沈。
代烛时临卷,随风屡拂琴。
青荧行爝火,的皪漾沙金。
巧自缘帘幙,翻令念藁砧。
徘徊怜扇影,婉娈傍衣衿。
窗曙星河落,江寒霜露深。
危踪怅何往,腐质谅难任。
挟明如自喜,穿隙互相寻。
昼伏终羞日,宵征欲乱参。
林惊光不定,叶脱势俱沈。
代烛时临卷,随风屡拂琴。
青荧行爝火,的皪漾沙金。
巧自缘帘幙,翻令念藁砧。
徘徊怜扇影,婉娈傍衣衿。
窗曙星河落,江寒霜露深。
危踪怅何往,腐质谅难任。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夜萤火虫的灵动之美,同时暗含人生漂泊的感慨。全诗可分三层理解:
第一层(前八句)写萤火虫的生存环境与习性。开篇用荒凉的秋雨、昏暗的郊野作背景,突出萤火虫"自带光芒"的特点——它们像提着灯笼在草丛间穿梭,白天羞于见光躲藏,夜晚却活跃得能扰乱星空。诗人用"光不定""势俱沉"的动态描写,让人仿佛看见萤火在林间忽明忽暗、随落叶飘摇的画面。
第二层(中间六句)展现萤火虫与人的互动。它们像会读诗的小精灵,时而代替烛光映照书卷,时而伴着琴声随风起舞;又像流动的金沙,能灵巧地穿过窗帘,却让独守空房的妇人想起远行的丈夫。这里萤火虫成了情感的纽带,连接着文人雅趣与人间相思。
第三层(最后四句)转入深沉感慨。当黎明将至,萤火虫像迷途的星辰般徘徊,依恋着人们的衣袖;而诗人望着寒江白露,突然联想到自身——这些微弱的光点终将消散,正如人生漂泊无依,脆弱的生命难以承受命运之重。全诗在辉煌与脆弱、灵动与沉重的对比中,完成了对生命哲思的升华。
诗人用"会发光的虫子"这个小切口,既画出奇幻的秋夜图景,又道出"人生如萤"的深刻感悟。特别是"代烛临卷""拂琴""念藁砧"这些细节,让科学观察(萤火虫习性)与人文情怀(读书、思乡)自然交融,展现出中国传统诗歌"小中见大"的独特魅力。